img
所在位置:

2025全球城市论坛分论坛暨第二届沪港科创街区特别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31 15:50:00

2025年10月28日上午,以“科创街区生态共建·沪港青年互鉴共赢”为主题的第二届沪港科创街区特别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作为2025全球城市论坛的分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系、上海交通大学统战部、中共黄浦区委统战部、民盟上海市委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提供支持。论坛汇聚上海、香港、北京、广州、南京、西安、郑州等地政企学研代表,聚焦科创街区协同路径与青年交流,旨在推动区域科创联动与创新发展。

致辞

致辞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副书记李振全主持。

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民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委齐飞在致辞中强调,全球科创浪潮下区域协同已成为城市升级的核心路径,沪港作为科创与人才高地,深化协作探索科创生态共建新范式意义重大。他介绍了民盟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的优良传统,分享了以丁洪院士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回国投身科研的精神,期待通过论坛为沪港两地科创资源对接凝聚多方合力,为青年成长与城市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在致辞中回顾了研究院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城市人工智能与科创街区两个研究方向上的探索。他感谢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民盟及统战部门的长期支持,并简要介绍了研究院围绕科创街区开展的系列研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25年全球城市论坛上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科创街区建设发展报告(2025)》。他希望借助沪港科创街区论坛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创街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在致辞中分享了基金会支持沪港合作的多个项目,包括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沪港文化论坛及与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的合作。他指出城市更新中融入AI与科创元素的重要性,强调科创街区应成为科技引领、产城融合的典范。张伟期待学术界、政府与企业界携手,共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世界的科创街区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张杰、民盟市委青委会主任苏麒应邀出席了此次特别论坛。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谷晓坤主持。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许智文以“科创街区:国际经验与挑战”为题,从全球视野出发,提出科创街区建设应聚焦青年人才、产业资本、合作交流与街区营造四个维度。他系统梳理了国际案例中吸引顶尖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等机制,并指出资金规划、产业协同、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及成本竞争五大挑战,为沪港两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淮海新天地港企ESG发展联盟单位埃森哲大中华区的徐浩经理围绕“负责任AI:业务治理与应用向善”展开分享。他回顾了技术变革中风险的演变,强调AI治理中建立信任机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企业如何在第三方工具审核、数据安全与技术可追溯性等方面构建治理框架。徐浩还通过残障人士技能培训等案例,展示了AI向善的应用潜力。

上海数字硅巷孵化器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伟以“从ART愚园到上海硅巷——上海网红街区的‘科创’蝶变之路”为题,分享了长宁区愚园路、武夷路、定西路从网红街区向科创街区转型的实践。他介绍了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空间、引入多元业态的机制,强调政府与市场协同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中的作用,并指出科创街区在核心城区的集聚趋势与未来挑战。

上合组织青年创业国际孵化器导师委员会委员、民盟青委会委员张庭赫聚焦“凝聚上合青年力量:国际科技合作的探索与实践”,分享了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青年创业与科技合作的机制。他介绍了孵化器平台在创业培训、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方面的功能,并指出当前外籍人才留华政策瓶颈,呼吁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流动与跨境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俊华以“环交大科创街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系统介绍大零号湾从“零号湾”到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她重点阐述了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协同的机制,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并强调基础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在吸引与留住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特邀发言

特邀发言环节由民盟上海市委青委会主任苏麒主持。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袁中蕾分享了越秀区通过“控物业、选专业、定产业、招企业”十二字方针推动老城区科创街区建设的机制,强调依托资源禀赋盘活存量空间、引入专业业态的经验。通过科创街区建设,越秀区连续两年入榜“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标杆城区”前十。西安市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副主任陈民介绍了碑林区围绕高校资源打造“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的实践,通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建平台、育主体、强转化、促融合,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推动科创资源回归老城区,形成大学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的“碑林实践”。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杨晴以“梧桐荟环高校创新街区”为例,阐述了政府引导、高校协同、市场运营的多元主体共建模式,强调青年创业生态与产教融合路径。

圆桌交流

圆桌发言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谷晓坤主持。沪港合作数字生态交流协会会长李振业分享了学会在推动沪港两地数据开放、产业对接与科研合作中的平台作用,期待通过民间渠道推动沪港两地青年的更多的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上海市黄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玮介绍了黄浦中央科创区在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中的定位与港资企业联动机制,并倡议沪港青年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和科创回归都市中心的趋势,顺势而为,择善而行,乘势而上;上海市虹口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薛凌怡介绍了虹口区“双北联动”发展战略,以及北外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空间互联”的发展模式;中关村科学城公司生态事业部副总经理黄菁菁分享了北京在AI产业生态打造与年轻创业群体服务中的机制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梁昕对比沪港科研资助体系,提出增强企业参与、优化资金管理的建议;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留芳介绍了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与活动机制。另外,来自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的科创街区典型案例代表也简要分享了本地科创街区实践进展。

本次论坛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深化了沪港两地科创街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青年创新创业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也为全国科创街区生态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