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理与创新城市”2025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举行
发布日期:2025-10-29 14:33:00
10月27日,作为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的主题会议之一,以“数字治理与创新城市”为主题的2025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行。

论坛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德国、加拿大、韩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学界、政界、商界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
开幕式
上海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舒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代表,以及各国嘉宾、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的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始终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积极探索以数字治理驱动城市迈向更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未来。目前,上海已实现防汛防台、安全生产等200多个智能应用场景闭环处置,城市风险预警响应速度持续提升,通过“一网通办”接入各类服务事项超过3500项,办事材料大幅精简,“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从愿景变成现实。面向未来,上海愿深化与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合作,着力构建全域感知、全数融通、全城智控的城市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治理成为城市高效运行的智慧大脑。

(舒庆致辞)
联合国人居署创新与城市组项目负责人伊莎贝尔·韦策尔在致辞中表示,联合国人居署积极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议程,并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与各国政府和城市领导紧密合作,将数字治理纳入优先保障人权、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的城市战略。数字化应服务全体市民,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目前全球仍有约26亿人未能接入互联网,数字鸿沟问题突出,凸显数字治理必须从源头确保包容、公平与可及。人居署已在多个国家推进智慧治理实践,通过开源模式支持城市因地制宜创新。我们将继续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建更加开放、公正、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未来,使数字化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伊莎贝尔·韦策尔致辞)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城市、减灾和土地局,中国业务协调负责人黄琪芸在致辞中强调,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交付方式。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让市民享有更清洁的环境、更便捷可靠的服务。我们认为,成功的数字治理需要三点关键原则:一是以信任与服务效能为核心,确保数据安全、参与包容,让市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二是依托城市、政府、企业与学术界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加速成果从试点走向规模化;三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人才能力和可互操作的数据体系,使技术真正支撑城市的系统性提升。世界银行愿持续发挥全球经验网络优势,与上海及各国城市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果为重点的以人为本的城市数字化转型。

(黄琪芸致辞)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葛以衡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智能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使城市运行更高效安全、生活更便捷宜居。本次论坛聚焦“数字治理与创新城市”,为政、产、学界搭建了思想交流与成果共享的重要平台,共同探索科技如何破解超大城市在韧性、安全、交通等领域的治理难题,让技术红利惠及每一位市民。隧道股份长期深耕城市建设与运营,以数字盾构、智慧运营、城市更新、“双碳”、新材料、环境等创新成果助力智慧城市发展,为提升城市功能与治理效能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挥科创平台与丰富场景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全球伙伴携手,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上海力量。

(葛以衡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致辞中首先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新老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论坛举办的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等合作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表示,时隔十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挑战,本届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他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六个内涵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而本次论坛“数字治理与创新城市”的主题深刻回应了这一点。他强调,大学作为城市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也是城市创新最重要的引擎与人才库,围绕大学及其周边形成的良好创新生态,能够激发人才活力,促进知识流动,加速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政府共同打造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以及科创街区正是城市与高校协同、知识技术与资源资本双向赋能的成功实践。最后,他期待本次论坛能够汇聚更多智慧火花,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杨振斌致辞)
论坛成果发布仪式
在论坛的成果发布仪式中,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韧、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波共同为《世界城市日活动成果精粹·2024》揭幕。

(马韧、李波揭幕)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副书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振全,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谷晓坤研究员,俞俊利副研究员为《中国城市科创街区发展报告(2025)》和《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治理发展报告(2025)》揭幕。
《中国城市科创街区发展报告(2025)》梳理了中国各地科创街区建设典型案例,分别呈现了高校驱动型、城市更新型、园区升级型和产业生态型四种类型的科创街区,勾勒出中国城市科创街区发展建设的整体图景。《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治理发展报告(2025)》聚焦智慧政务服务、智慧基层治理、智慧民生保障与智慧出行安全四大核心板块,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城市运行模式与改进治理效能,为未来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路径借鉴。以上两项成果均由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资助。

(吴建南、李振全、谷晓坤、俞俊利揭幕)
论坛同时发布了“智城云”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全链条智慧运维产品和“通达智通”道路交通管理优化系统暨交通垂类大模型。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滕丽,中城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光照分别对以上两个成果进行了介绍。

颁奖典礼
在论坛举行了“中国科创街区建设”和“‘人工智能’+城市治理”案例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教授叶嘉安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信息官叶利生为“‘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特色案例颁奖。

(叶嘉安、叶利生颁奖)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祁彦为“‘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优秀案例和“中国科创街区建设”典型案例颁奖。


(杨振斌、祁彦颁奖)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近年来围绕“中国科创街区建设”和“‘人工智能+’城市治理”这两个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本次这些获奖案例就是通过这两个全国范围的案例征集活动评选出的佼佼者。其中,关于科创街区的征集活动评选出了13个典型案例,集中呈现了科技创新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关于城市人工智能的征集活动围绕智慧政务、应急、社区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两届共遴选出了52个优秀、特色案例,聚焦AI技术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人工智能在提升治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方面的强大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主持开幕式。

(周承主持开幕式)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发表了题为《向心城市: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城市服务业就业占比超过84%左右时,人口与经济活动会重新向中心城区集聚,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推动这一趋势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全球城市的比较分析,陆铭教授及其团队构建了“向心性指数”,发现服务业发达的高密度大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向心化结构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促进消费活力,改善空气质量。以上海为例,其服务业就业占比已接近78%,即将步入向心性增强阶段。中国大城市应尊重人口向中心集聚的客观规律,优化中心城区住房供给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避免因郊区化布局加剧通勤压力,从而提升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性。

(陆铭作主旨报告)
多伦多大学荣休校长、戈德林讲席教授、蒙克全球事务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城市学院特聘杰出学者梅里克·格特勒做了题为《培育本地创新生态系统》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大学在促进地方经济转型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多伦多大学通过Vector人工智能研究所等项目,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私人投资,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使多伦多成为北美第三大科技中心。政府应加强对基础设施和人才的投资,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推动大学成为更多城市重塑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梅里克·格特勒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教授叶嘉安在题为《三维智慧城市》的报告中指出,智慧城市正从二维时代向三维时代迈进。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与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的融合,将实现从建筑到城区的全尺度数字化管理,推动城市规划、设计、运维的精细化。叶嘉安院士强调,三维实景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如城市设计中的景观与噪音模拟、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路径规划、数字孪生城市的实时运维等。然而,三维智慧城市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他呼吁建立国家层面的实景三维标准,探索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数据更新机制。

(叶嘉安作主旨报告)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投资政策与区域发展司司长马努切赫拉·马乔诺娃表示,数字治理是塔吉克斯坦城市发展的核心,标志着公共服务文化的转型。通过智能基础设施、数字公共服务和绿色转型,塔吉克斯坦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的城市。目前,塔吉克斯坦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工具,推动各地区和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确保全面跟踪目标进展。未来,塔吉克斯坦将致力于减少贫困、提高公民收入、实现城市服务全面数字化,持续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塔吉克斯坦诚邀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数字创新,为未来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贡献力量。

(马努切赫拉·马乔诺娃作主旨报告)
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蒋应红女士在《精致城市,精治城市》的报告中指出,上海通过数字底座建设智慧城市框架,聚焦韧性、安全、绿色和人文关怀,致力于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全面感知与科学决策,数字化和精细化治理俨然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上海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积极推动城市更新、交通出行、人因工程和生态绿地的精细化管理,已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数字赋能的治理体系。未来,隧道股份将继续依托数字技术,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推动城市生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宜居、韧性、低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蒋应红作主旨报告)
韩国首尔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道彬以《城市竞争力:从智慧城市到明智城市》为题作分享。他强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正从技术驱动转向治理驱动。当前城市往往追求“智慧城市”的技术效率,但真正的进步是迈向“明智城市”,即以人为中心、注重公平与信任的治理模式。明智城市应遵循儒家“仁、信、和”三大原则:“仁”体现为数字包容,如首尔为老年人提供AI教育;“信”建立在政府数据公开与公民参与基础上;“和”则强调在创新与保护、发展与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城市竞争不只是带宽与数据的竞赛,更应该是信任与尊严的构建。上海在数字治理与多中心协同方面的实践,正为全球城市提供“明智”转型的重要参照。

(任道彬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在全球城市论坛发表主旨报告。他从五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切入,分享了研究院的两项核心探索。通过分析判别式AI与生成式AI的应用案例,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既要“用对地方”,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实现“场景适配”;也要“降本增效”,明晰资源条件并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其可持续性。面对城市发展困境,他分析了科创街区的典型案例,阐释其作为破解城市困境的集成式路径。吴建南强调,未来城市治理应服务于“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目标,城市与街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对特定人群的精准吸引来形成。政府既要推进具体项目的场景适配与降本增效,更要转向培育城市创新系统的“雨林生态”,通过优化制度、激活多元主体、促进知识流动,塑造能够自我演化、持续繁荣的城市生命体。

(吴建南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主持了主旨演讲环节。

(张录法主持主旨演讲)
分论坛
10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分别举行了两场分论坛。分论坛一:第二届沪港科创街区特别论坛以“科创街区生态共建·沪港青年互鉴共赢”为主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齐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伟出席并致辞。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南京、西安、郑州等城市的典型科创街区实践者与交大多位专家学者一同围绕科创街区规划建设、青年科创业生态营造等议题发表深度见解,分享前沿实践。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治理创新论坛集聚政、学、企多方代表,围绕AI在城市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上海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朱成宇、致公党上海市委常委唐宁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信息官叶利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致辞,来自全国29个城市的32个优秀案例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通过主旨报告与四组交流,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智慧政务、智能社区、智慧应急、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分论坛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