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球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25-06-29 09:28:00
6月29日上午,第三届全球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后简称“国务学院”)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后简称“研究院”)主办,由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CAAPA)、留美公共政策学会(CPSG)、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和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与国际事务系协办,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共200余位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
开幕式
开幕致辞/ NEW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首先进行开幕致辞。他指出,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人工智能为城市治理带来机遇与挑战。上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通过制度协同构建治理共同体、技术赋能建设智能管理系统、发展布局探索“双碳”路径及低空经济新赛道,推动科技“硬实力”与人文“软智慧”融合驱动。期待研讨会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包容性城市发展。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张永刚致辞。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上海把人工智能发展与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融合,孵化培育了以云赛智联、智元机器人为代表的诸多人工智能企业,涵盖大模型、金融、芯片、具身智能诸多领域。他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共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要守牢安全公平的产业底线。期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在波澜壮阔的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共同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可期未来!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联合召集人丁煌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推动城市治理范式重构。以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实践为例,集中化网络系统提升了城市韧性。期待国内外顶尖学者能通过跨学科国际合作,为智能时代的治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致辞。他指出,需加速人工智能从技术革新力向治理驱动力转变,路径包括构建全球AI伦理治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践行“人民城市”念。交大依托教育部A类公共管理学科及市校共建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智库平台,深度参与超大城市治理创新;通过本次会议搭建全球学术共同体,推动可持续发展智慧输出。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主持。
主旨演讲
第一部分 / NEW
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到五位专家发言。第一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帮成主持。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陈振明教授围绕《智能时代的城市持续更新——走向宜居、韧性、智慧的人民城市》的主题进行了报告。陈教授指出,城市持续更新是融合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复杂命题,涵盖物理空间改造与数字空间构建、城市运行逻辑及治理模式重塑。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迈入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阶段。AI凭借高效数据处理、精准分析预测及智能决策支持,正加速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向智慧化转型。他特别提出,“AI+城市更新”应关注三个基本维度:技术如何重塑城市、城市如何在技术驱动下自我迭代,以及技术如何服务于人并保障公平,并强调智能时代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创造“有算法的城市,有温度的数字”。
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姜晓萍教授围绕《数智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何以可能?》的主题进行了报告。姜教授首先指出,“数智赋能”能够突破基本公共服务的时空局限,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可及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部分城市治理存在数智幻觉等异化现象,需要推动数智技术与公共价值的双向互动。姜教授从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理论内涵切入,认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联动的结果,需要建立供需两侧的互动与反馈机制。姜教授还借助数智赋能公共服务的实践案例,讨论了数智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中技术性要素和价值性要素的具体内涵,并提出了数智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生成逻辑。最后,姜教授指出技术与价值互构是必然趋势,推动技术包容与多元主体协同应是赋能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有效路径。
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新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治理图景、内在冲突与制度调适——算法技术赋能市域社会风险规制研究》的主旨演讲。黄教授阐述了算法技术赋能市域社会风险规制的聚类分析辅助风险精准识别等治理图景,并且指出在赋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算法工具依赖的权力冲突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套既能释放技术效能又能规避治理异化的弹性规则体系。最后,黄教授呼吁算法赋能的治理图景不应是冷冰冰的技术统治,而应当成为增强社会韧性、促进公平正义的智慧化支撑,为超大规模社会的风险治理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系系主任、教授,Habitat International主编Eddie Hui(许智文)围绕《城市治理和未来城市:智能和可持续》的主题进行了报告。他指出未来城市是一个由“智能、可持续、韧性、宜居”四个要素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为使系统内各要素有效运转,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AI)来促进公众参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城市规划和增强安全保障能力。随后,许教授结合马来西亚的BiodiverCity项目、中国的雄安新区以及成都智慧城市建设这三个案例,对未来城市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第二部分 / NEW
主旨演讲第二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录法主持。
美国康奈尔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Mildred Warner教授进行了题为《Cooperative Federalism, Policy Nudge and Pragmatic Local Governments》的主旨演讲。她首先指出,在合作联邦制的多层治理结构中,地方政府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她介绍了美国援助计划法案(ARPA)作为一项具有灵活性的政策助推策略,强调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以应对新冠疫情所揭示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她与研究团队通过对公平性与政策助推效果的评估,得出了地方政府能够促进公平的结论。最后,Warner教授提出不仅要思考公共政策的路径依赖,还应当思考政策的层次,并以重写羊皮书卷为喻,指出即使特定时期的政策被抹去,也会留下一些痕迹成为未来政策建立的基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教授围绕《中央信息采集与地方空间治理:来自中国城市环境监测站的证据》的主题进行了报告。朱教授提出,面对中央政府采用某些措施采集地方信息以缓解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针对性的“空间治理”行为来应对。他以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为政策背景,围绕监测点周边的“精准”治理现象,研究发现,技术运用能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地方政府也会随之采取“环境空间治理”的应对措施,而这将提高监测站周围的房产价格,也会对地方政府的土地空间规划产生影响,比如原本的工业用地变成绿化以改善空气质量。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系主任,城市系统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罗旭龢夫人基金教授,Social Infrastructure for Equity and Wellbeing(SIEW)实验室主任何深静教授发表了题为《Variegated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 and a conjunctur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ase》的主旨演讲。何教授以“多样化的城市企业主义”为核心概念,深入剖析了其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复杂表现与实践。她首先阐述了城市企业主义与金融化、去政治化和环境化等过程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金融化将城市发展与金融逻辑深度绑定,去政治化通过共识建立来取代政治辩论,环境化则通过为价值提取和资本积累提供新的机会,借助对环境危机的响应来同时应对经济危机。随后,何教授聚焦于中国案例,指出中国的城市企业主义实践是多尺度、多向度的,并在市场化、全球化、地方化等多重力量下呈现出独特的混合形态。她以住房资产化和绿地资本化为例,生动揭示了金融化如何将普通家庭转变为“投资者公民”,以及环境治理如何与绿地资本化过程相结合,进而影响城市空间与社会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在题为《治理多样性、治理通约性与治理法则性——一个理解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与扩散的概念框架》主旨演讲中,指出许多治理创新昙花一现,这个现象引发了他对于哪些创新能成为普遍原则的思考。进而,李教授提出了“治理通约性”概念,将其视为连接“治理多样性”与“治理法则性”的关键桥梁。他认为,人类治理实践从多样性发展到通约性,最终趋向法则性。治理多样性通过治理绩效的竞争,最终实现优胜劣汰,留下的有望升华为治理法则。而“治理通约性”则强调特定治理经验在不同地域、时期或领域的适用性。随后,他以北京、上海等地推行的“接诉即办”和“街道大部制”为例,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的超大城市治理知识体系,核心在于发现符合“治理通约性”标准的治理法则。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吴建南教授,在其题为《中国的创新区: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创新是影响经济发展周期的关键变量。他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打造创新区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吴教授基于对布鲁金斯学会“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概念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涵盖区位选择、用地规模、参与主体、空间形态与发展目标的五维分析框架。运用这一框架,他系统回顾了中国创新区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以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社区、特色小镇等典型案例,并总结了当前中国创新区建设的最新进展如模速空间。吴教授指出,创新区的本质在于营造如同“创新热带雨林”的复杂生态系统(其中“创新街区”可视为小号的创新热带雨林)。在中国语境下,这种生态系统可具象化地表述为“创新生态圈”。他进一步指出,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发展能有效激发城市内生创新活力、实现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宜业宜居的美好家园。主旨演讲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将在6月30日上午举行,敬请期待!
特别论坛
本次学术研讨会除主旨演讲外,还开设了19个平行分论坛、1个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和2个青年学者论坛,各位嘉宾将围绕城市治理、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6月30日主旨演讲结束后,将举办本次会议的闭幕式和优秀论文颁奖,期待您的参会!
附本次研讨会主要议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