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上海如何集聚全球咖啡产业要素
发布时间:2021-03-30 作者:徐剑 点击次数:12884
分享到:

作者徐剑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原文刊于文汇报。

在上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进程中,蓦然回首,人们发现上海已成长为全球顶尖的咖啡消费城市,世界诸多咖啡品牌都把上海当作最重要的市场。根据最新数据分析发现,上海的咖啡馆门店数量达6913家,超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单个品牌的咖啡门店数平均达到了31家,也远远超过其他国际大都市。以著名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为例,上海目前有800家星巴克门店,在中国内地占比达到18.6%。

 

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

上海咖啡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我国咖啡消费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2019年我国咖啡市场年增长率依然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中国内地咖啡人均消费量仅为德国的0.71%,美国的1.6%。可见,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与咖啡消费习惯的逐渐培养,我国咖啡的潜在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咖啡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在上海咖啡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咖啡的消费属性和经济价值以外,城市发展更需要关注的是其文化属性。咖啡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人文交流的功能。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即通过市场力量提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在欧洲历史上,咖啡馆自兴起以来就是人们聚会社交的重要场所、创新思想的汇集地。英国的金融革命和证券市场的诞生,就与咖啡馆息息相关。在18世纪,咖啡馆更是成为法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不断迸发出文艺复兴的思想火花。伏尔泰的许多著作和狄德罗的第一部百科全书都是在一个叫做普罗可甫(Le Procope)的咖啡馆里写成的。因此,咖啡馆作为具有活跃生命力的城市空间,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塑造意义殊深。咖啡馆这种市场主导的城市“第三空间”遍地开花,不仅能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更能体现城市文化交流的活跃,显示出上海越来越高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水平。

 

打造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

在上海历史的光影交错中,咖啡和城市记忆融于一体,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海派文化中也蕴藏着独特的咖啡味道。早在清末民初,咖啡便作为舶来品出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并逐步发展成为“时髦”的代名词。1909年,朱文炳在《海上竹枝词》中写到:“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沙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1935年,德胜咖啡行在当时的静安寺路创立,成为当年上海最有名的咖啡店之一。1958年上海牌铁罐咖啡诞生——上世纪60年代,几乎全国各地的咖啡都出自这里。此外,咖啡文化也作为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印刻在上海的城市气质之中。例如,电视剧《双城生活》中,描述了一名上海阿姨喜欢去咖啡馆喝“清咖”的习惯,作为展现上海人摩登生活的一种缩影。今天,站在“上海文化”品牌持续打响、城市品质快速提升以及市民消费升级的机遇期,咖啡文化必将成为海派文化中的一张独特名片,成为打造品质生活,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

 

应当说,咖啡不仅在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咖啡文化所承载的思维碰撞、东西交融、人文荟萃、品质生活等意涵,更与上海的城市文化品格完美契合。面向未来,上海仍需进一步提升咖啡文化对于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上海从咖啡消费大城,迈向全球咖啡文化枢纽,打造亚洲乃至全球咖啡文化名城。这需要充分发挥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全球性节点作用,打造中西方咖啡文化交流的平台,形成一系列咖啡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全球咖啡产业要素以及咖啡爱好者向上海汇聚。如建设以咖啡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开展以咖啡产业、咖啡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会展等等,打造上海作为全球咖啡文化枢纽的形象,让咖啡不仅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一枚符号,更成为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有效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