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解放日报]上海交大刘士林:城市化不是远离自然和传统
发布时间:2016-03-01 点击次数:6241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60301

[责任编辑]: 沈鹏

住在古美西路,教书于东川路,免不了经常穿行于S4省道,因而这一带的空间结构,也就成为我熟悉的城市自然景观。就整个闵行而言,最打动我的不是虹桥枢纽或莘庄立交,而是城市钢筋水泥中的农家院落、小片湿地或长有野草的荒地。有时还能看到金黄的油菜花,那就更让人感慨了。   

有一次,偶尔看闵行新闻,一名被采访者非常激动地说闵行像农村,与追求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不相匹配。在他看来,只有浦东陆家嘴的高楼大厦,或是徐家汇的繁华商圈,才是大都市的地标。看着那张纯朴的脸庞和激动的表情,当时,我的心情挺复杂的。但转念一想,也不奇怪,因为他所描绘的城市化,就是这样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城市化就是在景观和生活方式上离大自然和农业传统越来越远。   

窃以为,这其实是一个很深的误区,同时也由于深入人心而变得十分顽固。想解开这个“城市情结”,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理想的城市?   

一种理想是现代的,觉得最好的城市就是要大。除了人口和空间规模,还要有最高的大楼、最大的工厂、最大的商场,甚至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大学等。这种理想孽生于19世纪,结果导致,在当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涌现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摩天大楼,还有各种垄断性的托拉斯机构。此后环境、社会与精神上的很多问题,可以说都是这种城市理想的后遗症。   

另一种理想是后工业时代的,这在西方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亲历了现代化进程对自然资源、城市环境及精神生活的严重破坏,人们开始反省那种以“大投入、大产出、大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美国梦”,而转向基于生活质量与可持续性的文明的“欧洲梦”。城市不再是庞大的物质躯壳,生活质量成为首要的目标。如在世界宜居城市的评比中,前三名基本上不是美、英、日,而是挪威、冰岛等小国家的城市。   

这一点正体现了芒福德的城市理论。在他看来,理想的城市不是当今的纽约、东京、伦敦或巴黎,而是中世纪的一些城市。如当时的威尼斯,在全盛时期不过20万人,但它在城市环境、管理与生活水平上取得的成就,是今天任何一个拥有快速交通和通信设施的现代化城市难以企及的。中世纪城市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农业景观、生活方式渗透在城市中,与城市新兴的工商业及市民社会水乳交融。   

与此同时,芒福德把当今大都市普遍存在的问题称为“罗马化”,其核心是“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原因在于,“罗马人从未认真处理这些现实的文化问题和城市问题,他们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和权力的种种物质表现,并将此作为生活的理想。”在当代大都市中,“竞技场、高耸的公寓楼房、大型比赛和展览、足球赛、国际选美比赛、被广告弄得无所不在的裸体像、经常的性感刺激、酗酒、暴力等等,都是地道的罗马传统。同样,滥建浴室,花费巨资筑成的公路,尤其是广大民众普遍着迷于各种各样的耗资巨大而又转瞬即逝的时髦活动,也都是地道的罗马作风。”而当代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严重的“罗马化”,实际上正是大都市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的根本原因。   

我国正在经历的新型城市化进程,既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以往我们不需要这样大的城市,而以后再不会有这么多的农民。那么,到时还能不能看到晚春田野上的油菜花、夏天池塘边的鸭叫和蛙鸣,以及深秋的芦荻呢?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3.01 09版 观点/思想周刊   

原文:城市化不是远离自然和传统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3/01/content_176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