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陈宪:上观新闻 :走出创新发展的上海之路
发布时间:2017-05-18 点击次数:6539
分享到:

思想汇 2017-05-18 07:51:07

来源:上观新闻



当前,一方面,国有企业正面临通过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深化改革,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制度;一方面,广大民营企业、初创企业需要不断发掘业务空间和发展领域。二者通过“双创”的契机,将后者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特别是比较灵活的机制,融合到前者的改革与发展之中,是一篇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大文章。

【编者按】日前闭幕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连日来,本市各级党组织纷纷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学习领会,深刻把握今后五年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蓝图的脉络和重点,思想汇栏目推出专家系列解读文章。本文为第二篇,第一篇请见文末链接。


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创新之城充满活力、更有朝气;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生态之城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其中创新作为“首善”,对于上海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创新之城,需要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上海之路。

那么,这条路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以改革推动融合创新

上海要创新发展,既与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有关,又与上海现有的经济格局密切相关。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由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上海现有经济格局则要求上海的创新发展,既要符合一般规律,又要具有自身特点。

上海现有经济格局的哪些特点会影响创新发展?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比重较高,大中型企业比重较高,应是两个特点。这要求,上海要走出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前沿动态看,在各产业间内部互动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现代经济发展正在表现出一个显著特征,即跨界融合。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企业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动机。尽管其途径和方式是多样化的,但基本样式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现阶段的中国,融合发展需要来自改革的外力推动。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由于制度壁垒、行业管制等原因,企业间的跨界合作有着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进而也严重地影响了产业和经济的融合发展。这种格局的打破,既要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又期待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有力推动。李克强总理最近在考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时指出,“双创”实质上是一场改革。要通过“双创”走出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国企不能置身双创之外

在将熊彼特的理论范式运用于创新增长实践时,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说过,市场经济的最佳形式是大企业型和企业家型两类企业的混合。前者,指的是具有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后者,指的是充满创新活力的初创企业,亦即创业者的企业。在中国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也共存着这两类企业。在此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个误解,即在中国,“双创”是创业者企业的事情,国有企业则可以置身于“双创”之外。实际不然。国有大企业技术、人才、资金、资源雄厚,开展双创站位更高、潜力更大、机遇更多,大有可为。现在的问题是,国企能否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公司制度、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等多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再造,将双创的观念、机制融入其战略和投资经营活动?

如果上海国企在内部创业创新方面有新作为,将会对上海的创新发展之路作出自己的贡献。创业、创新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企业持续的内部创业,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例如,航天科工集团打造航天云网,开展“双创”,依托“互联网+”平台。其不仅内部活跃着2000多个“双创”团队,而且广泛聚集社会上各类创客和创新资源,既解决自身难题,更带动提升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在海尔集团,创客和小微创业是张瑞敏提出的内部改革的概念。按照他的理念,海尔现在主要由三类人群组成:第一是平台主,像海尔轮值总裁这样的职位便属于大平台主。第二是小微主,指那些依托于海尔内部不同平台成立的初创公司。第三类是创客,则是在小微公司中持有一定股份的创业者,他们需要与海尔签订协议,只有达到一定目标值才可兑现股份。目前,海尔产业金融平台下共有9个创客团队,涉及的领域包括医疗、健康消费、智能交通、社区金融、物流、食品农业等多个方面。

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当下含义

当前,一方面,国有企业正面临通过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深化改革,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制度;另一方面,广大民营企业、初创企业需要不断发掘业务空间和发展领域。二者通过双创的契机,将后者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特别是比较灵活的机制,融合到前者的改革与发展之中,是一篇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大文章。这方面的生动实践已经开始。笔者最近看到一个这方面的案例。一家以做车联网为主要业务的初创公司与某国有大型企业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了一家股份制的新公司,共同开发智能挂车门户平台。新公司通过第三方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整合,成为智能管理系统、挂车运营价值挖掘和挂车运营车辆大数据的提供商。在这种新模式下,国有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不再是简单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而是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这不仅会对推动企业发展产生乘数效应,也会带动大量社会就业,给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提供更大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激发的巨大社会创新创造潜力前景也难以估量。

 “全球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集,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世界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本聚集,创新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这是党代会报告中对创新之城的描述。要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在当下的含义。智慧与活力,这不是简单或者局部创新所能带来的。我们期待,在上海出现更加广泛的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由此探索并形成创新发展的上海之路。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