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城市治理专项课题申报通知
发布时间:2016-10-28 点击次数:4932
分享到: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十年规划(2015-2025)》入主流、强特色、树品牌的战略部署,2016年我校将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两个导向,围绕我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科学术领域,启动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城市治理领域专项课题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城市管理必然转向新型的城市治理。在转型过程中,大量公共事务和社会矛盾挤压到城市中来,严重挑战既有的城市治理格局。当前城市治理的实践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项围绕城市化的本土困境”,充分挖掘我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鼓励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关于城市治理问题研究的有机交融,实现来源于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有效对话。


三、选题方向  

1、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  

本研究目标是研究全球创新城市的基本概念与突出案例,梳理全球典型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发展模式、资源禀赋与关键指标,着眼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与区域的实践案例,研究企业、研究机构和科技园区在全球创新资源集聚中的主体作用,就推动上海进一步集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出建议。  

2、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究  

对大数据环境下微观个体行为、出行需求特征与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公众的现实需求和技术可能性着手,谋划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本内容,创新城市交通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大数据时代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体系,推动城市交通网络各系统间的相互融合。  

3、基于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的城市规划与战略决策研究  

城市大数据是在城市管理、生活、建设、发展等过程中,由信息空间、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三元空间产生的多源、多模态、异构海量数据,它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和决策

价值。本项目关注上述三元空间大数据分析对城市规划与战略决策的作用,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针对多个国家和城市的历史重要规划与社会发展建模,挖掘决策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影响程度;2)基于上述信息,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的规划与现状,挖掘历史的长期影响,以及短期决策与社会现状的关联关系;3)基于上述研究,在城市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方面,提供可量化的建设性指标。上述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关注历史、现状以及规划对未来的影响;在数据和信息层面,关注城市精细化管理,关注特殊领域的流程和细节、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规范。研究将选取城市管理中几个特殊领域开展,如食品安全、信息社会发展等。  

4、基于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的城市医患关系治理研究  

医患矛盾已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城市公共政策议题,也是各级政府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目标是基于城市公立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出医患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路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公立医院医患纠纷和处理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为公立医院和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提升医患关系提供智能工具。  

5、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风貌保护及其创新传承研究  

小城镇风貌问题已成为了城乡发展中的短板与薄弱点,尤其是大都市郊区以及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建筑、开

敞空间等风貌缺乏有效的管控方法和技术路径。本研究目标是,运用空间分析的前沿技术与工具,总结国际小城镇风貌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理论与典型案例,梳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风貌保护及其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小城镇风貌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技术、方法与创新机制,重点揭示自然要素与小城镇空间肌理的耦合规律、人文要素与小城镇意象的时空关联策略,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实践与评价。  

6、城市高品质标志性公共空间形态塑造的前瞻性研究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城市规划前瞻性不够、“城市病”蔓延加重等一些突出问题。本研究目标是在国际该领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城市现实,采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厘清标志性公共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前瞻性地预测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的指标,协调城市景观风貌,提出体现出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建议并给出具体实现途径,避免城市建设的严重失误,为建设我国高品质的美丽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7、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研究  

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并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我国将选择30个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本研究目标是立足中国现实,从理论和经验研究层面厘清如何根据自身气候变化问题,编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围绕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估、城市规划、气候变化监测体系、水资源管理、地下工程、绿化防沙等领域中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8、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  

本研究在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从城市与社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探索如何全面、精确、实时地掌握各类风险动态,提前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和突发事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实现人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使城市与社区的应急管理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  

9、超大型城市贫困治理研究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个超大型城市所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城市贫困是一个跨学科、多主体的社会治理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政策、犯罪学、社会学等传统研究领域,还需要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介入,并在完善政府社会救助职能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本研究目标是研究上海在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目标的

过程中对贫困治理的政策方略和最佳实践,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与共融的路径与对策。  

10、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体制机制研究  

本研究目标是调研上海市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进展情况,对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市场活力为目标,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领域,研究扩大应用PPP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上海推动PPP项目落地的顶层策略、体制架构、机制创新和对策举措等。  

11、大城市社会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纠纷迅速增长,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目标是调研当前城市社会纠纷及其纠纷化解的现状,对社会纠纷化解中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大城市社会纠纷多元化解的流程、机制和体系。  

12、上海投靠类户籍迁入政策的执行结果与目标偏差研究  

在上海,一方户口在本地,另一方户口在外地的两地婚姻夫妇数量快速上升。除了婚姻基础薄弱、婚姻家庭阶层偏低、存在假婚现象等国内外婚姻迁移中较普遍的问题外,上海外来媳群体存在较严重的福利身份缺失、就业率

低、家庭矛盾突出等问题,本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社会现状和政策运行状况开展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针对相关政策的目标作更明晰的价值/功能定位,在政策设计上作更为科学、细致的调整,在此基础提出兼顾个体权益、家庭整体利益以及城市公共生活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13、公共政策多元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标是梳理传统与现代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工具及技术,并就具体的公共政策对多种评估工具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评估方法间的比较,一方面全面地剖析特定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为政策优化提供启示;另一方面比较研究促进评估方法与技术的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政策影响因素间内生性的问题。  

14、上海域城乡体系下新市镇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上海市2040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体系,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构成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新市镇作为地区中心、乡村作为社区中心在城镇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本研究目标是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宅基地流转、镇管社区的治理体系、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村级镇级经济关系等问题,系统研究上海城镇化、镇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探讨镇村治理现代化路径与对策。   

15、国内外城市治理智库运行机制与能力建设体系研究  

城市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增多,科学决策难度也空前增大,需要智库高水平的决策支持。本研究目标是全面、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治理智库成立背景、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从信息和情报获取、思想和知识生产、沟通和传播能力、智库的创新体系等角度对主要智库的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政策影响以及社会辐射力进行研究,以期用统一、整体的思维为智库能力体系建设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三、申报条件  

1、申请者须为学校全职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申请者根据以上选题方向自拟研究课题名称,也可以结合自身研究积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要求具有明确的研究设想和研究思路。课题研究应当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鼓励跨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  

 

四、项目期限  

项目期限根据研究需要而定,不得超过2年,除特殊原因外原则上不得延长。 


五、资助标准和方式  

1、项目资助额度根据研究需求以及评审结果而定,一般不超过20万元。对于高质量完成项目预期目标者,将择优进行滚动资助。  

2. 项目经费分两次拨付,项目获批后首次拨付资助金额的50%,结项后拨付余下经费。  

 

六、项目获得立项后要求  

1、城市治理专项课题评审、立项和过程管理委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负责。  

2、项目立项后,课题负责人与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签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专项基金立项承诺协议书》(含年度经费使用计划),项目申请所列明的预期成果将作为项目绩效评估主要参考依据。每个立项项目需要具有一至两项标志性成果方可结题,鼓励成果形式突破传统的以书面文字材料为主的模式。除原始数据资料、研究报告、论文、决策咨询建议和成果要报、著作、专利、图件、软件(含文字注释、光盘)、奖励等传统科研成果外,承认并鼓励各种对城市治理实践产生实际效果或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创新性的成果形式,如系列学术讲座、媒体报道等。   

3、在立项后两个月内,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会同文科建设处组织所有立项课题负责人召开开题报告会,交流各专项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成果。  

4、受本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论著、技术文件、专利、成果报道等必需标注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专项课题资助”字样。  

5、课题负责人不得无故缺席项目开题报告会、中期考核会、结题报告会或成果发布会。在课题执行期间,课题负责人要广泛开展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可提供必要的场地、人力、宣传和资源上的支持。  

6、项目结项时需面向全校相关学科举办专题学术讲座,由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报告本项目执行进展以及主要成果。  

7、项目经费使用应符合《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科研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学校的相关规定。  

8.、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或终止的,由课题负责人或其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其所在单位和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签署意见后,报文科建设处批准。需要调整或终止项目的情况包括:(1)课题负责人调离本校或因故不能履行课题负责人的义务,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2)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经

批准终止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对已开展工作、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报文科建设处审核。  

9、课题负责人应根据结项时间要求,及时将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打印出结题报告连同最终成果各一份报送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汇总后组织召开课题结项会。应用类研究还要求提交一份以上决策咨询建议或成果要报。基础类研究要求提交一篇以上理论性文章,可选择在中央或上海主要理论报刊上公开发表。  

10、项目立项后,如发现课题负责人无故不参与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组织的项目管理活动,或课题负责人没有按时提交年度报告和中期考核报告,做撤项处理,经费予以追回,五年内不受理校内项目申请。   

七、申报和评审程序  

1、申请者需提交《申请书》一式五份(原件一份),文本要求使用A4纸双面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电子版申请书及申报汇总表发送至wkjs@sjtu.edu.cn。  

2、《课题申请书》须由申请者及成员共同签名,经申报者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统一报送文科建设处。  

           3、文科建设处收到材料后委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并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4、申报截止日期:20161115日。  

5、材料报送地点: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519室  

联系人:黄谷香3420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