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动态
【城市疫情治理】肖群鹰 刘慧君 | 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模型与分期应急管理*
发布时间:2020-04-26 点击次数:11390
分享到:

 

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模型与分期应急管理*

 

肖群鹰 刘慧君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变化存在生命周期由于缺乏阶段划分的临界标准,疫情分期应急管理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利用当前的COVID-19和2003年SARS(非典型性肺炎)疫情通报数据,对应突发公共事件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相持期、解决期和恢复期,开发通用疫病生命周期分阶段临界标准,并据之构建了针对COVID-19中国疫情的分期模型。同时,还对照我国COVID-19疫情发展的分期特征,解释了各阶段疫情防控的基本目标、可行策略和操作要点,提出疫情发展存在多个拐点,不同阶段有特定的防控目的及战法。COVID-19疫情生命周期模型的提出,揭示了COVID-19疫情的发展特征,总结了COVID-19疫情的分期变化,也为指导疫情防控应急实践,回顾和评价疫情防控的绩效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期管理;应急响应;生命周期;[COVID-19]

 

作者肖群鹰,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刘慧君,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陕西)

 

一、引言

 

202014日至28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面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应急防控;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起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对中国公民采取了入境限制措施。截至225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COVID-19病例7.81万例,其中,83.5%集中出现在武汉市。当前,举国上下正在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研究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研判疫情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构建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模型,并探讨如何实施分期应急管理。

分期、分类和分级管理,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行动的核心范式。之所以强调公共危机分期管理,是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都有生命周期,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Han J, Zhang P, Song Y, 2012: 235-242)。只有科学划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发展阶段,才能在对应期间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举措(Schnall A, Nalata N, Talbert T, et al., 2017; 肖群鹰、朱正威2013: 66-67),区分职责,强化机制或程序,实施更快捷更专业的应急响应(Zhang H, 2012)。COVID-19疫情存在独特的生命周期,但是由于还没有一套疫情分期的临界标准,无法清晰划分疫情发展的各个时间阶段。这种情况造成我们分析疫情发展特征疫情拐点”、疫情当前面临风险,以及疫情未来走向,缺乏重要判据。

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有很多种,事件状态的转变,以及应急管理重心的转移,是划分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依据;从分阶数量看,二至六阶段的生命周期模型均有(Brizon A, Wybo J L, 2009; Dai W, Wan X, Liu X, 2011; Tong X, Zhang H, 2020; 肖群鹰、朱正威2013: 66-67)。考虑到COVID-19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新病毒,在划分疫情发展阶段时,有必要突出病毒的分段传播特征反映疫情防控重心的转移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建构精致的危机生命周期分阶段模型。

先前研究者提出的危机(或危机管理)事件的各类分期模型,如斯蒂文·芬克提出的F模型”、罗伯特·希斯提出的5R模型”等,都只是一些概念模型。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期管理,需要明确危机的发展阶段,需要在不同阶段科学高效地配置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需要根据特定阶段的疫情防控目标与任务,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响应计划。因此,有必要将相关概念模型定量化,设计判断疫情变化阶段的临界标准,从而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期管理的可操作性。

COVID-19疫情防控过程中,许多研究分析和预测了疫情发展的拐点,如Jung S, Akhmetzhanov A R, Hayashi K, et al.2020),Chinazzi M, Davis J T, Gioannini C, et al.2020Brandenburg A2020)等。但事实上,现有预测结论的结果所寻到的拐点,精确度普遍不高。即使一些预测对疫情发展形势的分析有所裨益,但因为生成的结果过于抽象,对抗疫应急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打破疫情预测偏重传染病生物学模型的不足在深入分析病毒传播生命周期的同时,考虑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同类疫情生命周期变化的经验,应当得到借鉴、分析和应用。研究表明,COVID-19SARS冠状病毒的相似度达到了79.5%(陶凤、汤艺甜2020),并且两种病毒都在同一人口社会文化背景下传播和扩散,说明它们的疫情生命周期可能有很大的重合度。故而分析SARS疫情的生命周期,对于估计COVID-19的生命周期,具有典型经验意义。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利用全国疫情通报数据,以及COVID-19病毒传播的案例,采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在分析和解构COVID-19中国疫情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开发用于划分疫情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标准工具,以及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具体应用到两批数据:一是国家卫健委2020120日至226日通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二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3420日至816日通报的每日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数据。此外,研究还收集和分析了COVID-19疫情防控的一些案例。

研究采取五阶段模型来分析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首先将疫情分为潜伏期、爆发期、相持期、解决期和恢复期五个发展阶段;然后逐一设置各阶段开始和终束的临界标准,形成临界标准体系;再利用开发的工具和全国通报的疫情数据,分析各个阶段的临界时点,构建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由于疫情正在进行中,无法获得后期临界时点。鉴于COVID-19SARS病毒,以及人口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似性,运用所开发的临界标准工具,分析获得SARS疫情生命周期后期阶段的时间长度,用以估计COVID-19的疫情变化。本研究开发的COVID-19时间模型中,用来分隔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时点,实际上就是疫情拐点,因此还将解析和讨论COVID-19中国疫情的拐点。并利用上述时间模型和拐点理论,站在分期管理的视角,简单回顾和评价疫情防控的任务与实践。

 

三、疫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与应急管理

 

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被分为潜伏期、爆发期、相持期、解决期和恢复期五个发展阶段,下面依次分析每一个阶段开启和终止的标准和时点,并回顾和分析相应阶段的应急管理任务与实践。

(一)“潜伏期”的临界标准与风险预警

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潜伏期就早发现预警和早处置。潜伏期又称预兆期,其特点是在平静中逐渐孕育风险。在此期间,可能早期人类活动会创设病毒传播与感染的条件、会突兀地出现具有某种病征的个案,甚至隐密地发生病毒人传人的片段。疫病传播有一个酝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潜伏期往往有警兆出现,需要及时监测和预警。

1.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COVID-19疫情而言,可以说当华南海鲜市场”有人非法售卖携带特种病毒的野生动物,导致首例COVID-19病毒感染者出现,便开启了COVID-19疫情潜伏期的时间窗口。20191212日,“武汉市优抚医院接诊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说隔壁商户的七八个员工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干咳,整个店铺都没人上班,担心自己也被传染”,于是该商户到医院来做检查(王东,2020)。据此分析,首例感染的时间要早于12日。202011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专家解读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最新通报》,声明这次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发病全部在2019128日到202012日之间。这里有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发病记录时间,因此将2019128作为潜伏期开始时点。

2.结束的标准和时点

当发生带有空间关联特征的群体感染,意味着病毒已经露出了獠牙,潜伏期已经终结。因此,设定潜伏期结束、爆发期开始的临界指标是“发生首起空间关联性群体感染”。华南海鲜市场就诊商户的述说提及了一例群体性感染,但由于未见有相关医疗诊断报告,故而只视之为风险警兆。另有两例事件却足以说明问题:第一例发生于20191226日,当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张继先医生,发现有一家3口及1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被诊断犯有同其他病毒性肺炎不同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她在27日将诊断结果上报给了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徐旭,2020)。第二例发生于20191230日,当天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的李文亮医生,在武汉大学临床04级班级”微信群发表了华南海鲜市场确诊了7SARS”的信(黄蕾,2020)。上述两起事件的发生时点比较接近,两所医院的诊断结论分别指向了家庭性和工作性聚集场所发生群体性病毒感染的事实。据此,我们将2019122524时,作为潜伏期结束时点。

3.潜伏期的任务与实践

潜伏期的主要工作在于监测和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组织排查并化解风险隐患,争取将疫情化解于未爆发状态,同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但是,湖北省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华南海鲜市场的管理机构,前期感染病毒的当事人,以及得到相关信息的群众,风险预警意识并不强。张继先医生作为上报疫情第1人、李文亮医生被称为“吹哨人”,他们反映的都是具有空间关联特征的群体感染,此时已经到了疫情爆发的临界点。启动应急响应之后出现的应急物资溃乏状况,说明潜伏期的应急准备工作也不够充分。吸取2003SARS疫情应对的教训之后,我国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设立了旨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急性传染病的风险预警系统但是,该系统在COVID-19疫情潜伏期的运行并不十分流畅。

(二)“爆发期”的临界标准与应急响应

爆发期是疫情发展最为凶险的阶段。此时由于事态骤然恶化,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病毒的攻击抢占了上风,在各类助燃剂因素的推动下疫情将不断恶化,但我们又一时无法预料疫情究竟会发展到何等糟糕的程度。因此,在爆发期应急响应的关键是应急力量迅速到位,积极找到病源和切断病毒传播路径,稳住恶化的局面,安抚好群众避免更大的恐慌。

1.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如前所述,爆发期开始的临界标准为“发生首起空间关联性群体感染”。根据资料,初步确定20201226日零时为爆发期开启时点。

2.结束的标准和时点

爆发期病毒扩散的范围和规模会迅速放大,当风险放大的势头得到扼制,则说明该期间到了结束时点。据此,将爆发期结束的临界标准设为:满足“当天新确诊病例数<前一天新确诊病例数”,并且新确诊病例数的增长态势开始扭转,变成上下振荡或者缓慢下降态势。202023日至6日全国新确诊的COVID-19病例数,分别为3235例、3893例、3694例和3143例。可以看到5日新确诊病例数比前一天减少了,而且这种下降态势也得到了后继疫情数据的确认,据此判断20202424时是爆发期结束的时点。根据2020120日至24日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计算,全国新确诊病例规模在这一期间每天约以35.75%的速度在增长,此时疫情发展态势异常凶险。

3.爆发期的任务与实践

为有效扼制疫情的增长势头,使事态不会持续恶化,爆发期“重中之重”的工作在于紧急启动应急响应。几时启动、启动等级、启动质量,是评估这一期间应急绩效的核心内容。应急响应或称应急预案的最佳启动时点,正常应紧随于20191226日的警讯之后;但是国家卫健委前两批专家组的检测复核工作做得并不好,直到2020120日新的专家组才对外公布病毒可以“人传人”的结论。比较预案启动的时间和等级:香港特区政府14日启动“严重”级防疫应变计划(二级响应);中国疾控中心16日和15日分别内部启动二级(重大)和一级(特别重大)响应;湖北省地方政府122日才启动二级响应;直至23日和24日,除西藏外全国其他省份才全部启动一级响应(王东,2020)。可见,此次抗疫湖北省地方政府应急响应丧失了部分先机,初始启动级别选择偏低。应急响应初期,在疫区封控、医疗资源供给、应急物资调度等方面,也暴露出了操作失当和准备不足的问题。但是,启动应急响应之后整体防控绩效值得称道的,在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统筹指导下,各省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各条战线积极参与作战,全力支援湖北抗疫。仅仅一个病程(14天),疫情加速爆发的态势就被扼制住了。

(三)相持期的临界标准与危机对抗

相持期风险事态处于僵持阶段,此时需要转换优劣态势,努力实现“我更强、敌更弱”。此时,需要加大投入,新设关键应急设施与项目,进一步强化应急物资与人员调配,努力排除应急救援行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由此逆转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应急力量逐渐占据上风。不过,相持是指防控力量与病毒存在一场拉锯战,因此该期间同样存在着疫情大反复的风险,容易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病毒反扑。

1.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如上述分析,25日零时爆发期结束,疫情防控转入相持期。

2.结束的标准和时点

相持期结束、解决期到来的临界标准是:“当天新确诊病例数<当天新治愈病例数”,并且出现新确诊病例数递减,以及新治愈病例数递增的态势。219日全国新确诊820例病例、新治愈出院1779例,首日新治愈人数多于新确诊人数;不仅如此,新治愈与新确诊病例数分别呈现出增、减态势,说明21824时是相持期的结束时点。相持期一共持续了14天。

3.相持期的任务与实践

27日全国16个省,与湖北省除武汉以外的地市建立一一对口支援关系,采用“一省包一市”的方法,调动全国全力抗疫。由于武汉的医院床位紧张,指挥部紧急建设并启用了“雷神山医院”(此前已新设“火神山医院”),用于收治重症病人;为解决轻症患者收治难题,引入战地医院模式,利用当地场馆设施紧急新设了13所“方舱”医院。针对医疗人员和应急物资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分批调遣和增派援鄂医疗队伍,并设立统一物资平台调配各项应急物资。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12日新确诊病例数异常增高,但是疫情好转趋势依然保持。若去掉异常数据点,相持期全国新确诊病例数每天以14.95%的速度递减,这种情况说明相持阶段抗疫绩效明显。

(四)解决期的临界标准与疫情化解

在解决期,虽然疫情被进一步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但是危险仍在。此时的疫情防控以打赢战胜为目标,要求继续做好疫情整体防控,大幅度减少新感染,大量治愈感染者。重点需要收拢没有及时归治的病例,需要运用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手段和医疗方案,需要确保疫情防控不松懈,防止病毒因疏失而扩散。

1.开启的标准和时点

如前所述,219日零时疫情转入解决期。

2.结束的临界标准

解决期结束、进入恢复期的临界标准是:“新确诊病例→0 and 新增疑似病例→0”;换句话讲,要求没有或几乎没有新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并且能够保持这种状态(偶发性的零报告不宜作为判据)。当前疫情防控仍在解决期运行,因此无法报告解决期结束的时点。不过下一节我们将利用2003SARS疫情数据,做一个估算。

3.解决期的任务与实践

这一期间疫情防控战法更加娴熟、防控措施更加完备、防控工作稳步推进。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全国各地通过在线课堂组织教育,国家卫健委推出《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一些药物临应试验结果出炉开始投入生产,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开始复工。此时,一些单位和个人容易放松警惕。221日国内新出现的监狱聚集性感染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五)恢复期的临界标准与疫情终止

恢复期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个环节,此时病毒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已被消除,但是重大疫情所造成的破坏需要进行评估和处理,社会需要恢复秩序,经济民生需要恢复活力,管理模式和应急制度也需要反思和改进。

1.开启的临界标准

当且仅当没有新确诊病例、没有新增疑似病例,恢复期才算真正到来。据此,设定恢复期开启的临界标准为:“新确诊病例→0 and 新增疑似病例→0”,并且必须保持这种状态(偶发性的零报告不宜作为判据)。

2.结束的临界标准

最后一名COVID-19患者出院,意味着疫情的恢复期关闭,也意味着疫情完整生命周期的终止。该期间尚未到来,无法给出确定的结束节点。下一节我们将利用2003SARS疫情数据,对结束时点进行估算。

3.恢复期的任务与实践

以举国之力抵抗这场大疫,究竟能否从危机中获益至关重要。在恢复期,由于病毒进一步感染的风险基本消除,全国将解除紧急事态,人民健康、国民经济、社会秩序等将进入全面恢复阶段。就应急管理而言,需要评估应急行动的绩效、奖功罚过;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做好疫情恢复期工作,推动应急管理制度创新,促进现代风险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建构重大疫病下的社会韧性。

 

四、COVID-19疫情发展的分析工具与时间模型

 

归纳前一部分的分析结论,形成了疫情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工具,并利用疫情数据建构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

(一)疫情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临界标准体系

汇总先前分析结论,形成面向通用疫情生命周期分析的“阶段划分临界标准体系”,结果见表1。该工具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命周期划分,分潜伏期、爆发期、相持期、解决期和恢复期五个阶段设计各阶段的临界标准,包括每个阶段的开启和结束的条件指标和趋势指标。因为五个阶段在发生的时间顺序是首尾相接的,故而前一阶段结束的标准与下一阶段开启的标准是一样的。

1 通用传染病疫情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临界标准体系

生命周期

条件指标

趋势指标

潜伏期

开启

出现首例病毒感染者

结束

发生首起空间关联性群体感染

爆发期

开启

结束

当天新确诊病例数<前一天新确诊病例数

新确诊病例数的增长趋势被扭转,变成上下振荡或者缓慢下降态势

相持期

开启

结束

当天新确诊病例数<当天新治愈病例数

新确诊病例数呈现递减、新治愈病例数呈现递增态势

解决期

开启

结束

当日新确诊病例→0 and 当日新增疑似病例→0

保持状态(偶发性的零报告不宜作为判据)

恢复期

开启

结束

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

上述临界标准的设计,并未专门指向哪一类急性传染病。因此可能适用于分析多种传染病的疫情,但具体适用的范围和程度,还有待检验。表1中条件指标和趋势指标的赋值,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来完成。但当疫情分析有官方通报数据资料时,亦可采用通报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

采用新设计的临界标准体系工具,分析COVID-19中国疫情,获得疫情生命周期分阶段时间模型。该模型将从时点与期间、未来估计、拐点呈现三方面,展现疫情发展的时间特征。

1.时点与期间

根据先前分析确认的疫情时间节点,收集国家卫健委每日通报的疫情数据,制作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如图1。该模型描述了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反映了疫情的历时变化特征,并隐含着各个阶段疫情防控需要落实的任务,是实施分期应急管理的重要依据。利用国家卫健委通报的疫情数据,我国COVID-19新确诊和新治愈病例的变化曲线如图1。当前虽然只能获得疫情的部分数据,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该模型对爆发期结束(相持期开始),以及相持期结束(解决期开始)时点的卡位十分精准。

1 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时间范围:2020120日至226日,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tb/list_gzbd.shtml.

 

由图1可见,中国疫情生命周期五个阶段的时点与期间为:

①潜伏期,2019128日至25日,共18天。

②爆发期,20191226日至202024日,共40天;若从122日湖北省提起应急响应的时点算起,则历时14天;

③相持期,202025日至18日,共14天;

④解决期,2020219日开启。当前正运行在这一阶段,期间结束的临界条件还不满足。

⑤恢复期,这一期间尚未到来。

2.估计

虽然根据图1我们无法获得COVID-19疫情未来发展的时间信息,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利用通用疫情生命周期划分的临界标准,分析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疫情,并以之为参照系,估算COVID-19疫情解决期和恢复期的时间长度。结果如图2所示,2003516日至611日是SARS疫情发展的解决期,期间长度约为一个月(27天);2003612日至2004121日是SARS疫情发展的恢复期,期间长度约为持六个半月(192天)。据此估计,COVID-19疫情解决期结束的时点大约在3月中旬;紧接着疫情的恢复期开启,并将持续到10月上旬(最后一名确诊病人出院)。

2 2003SARS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

数据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日非典疫情,时间范围:2003420日至816日,网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feiyan/325381.htm.

 

3.拐点

如图1可见,疫情的发展存在4个拐点。这些拐点是疫情发展的临界标准,也是控制疫情变化的开关。例如,拐点1的到来,意味着疫情风险急速放大的态势(爆发期)消灭,敌我双方转入“拉锯战”阶段(相持期);拐点2的到来,意味着敌我双方从有来有往,转入“压着敌人打”的阶段(解决期);拐点3的到来,意味着“彻底击败”了敌人,进入了“回顾战事”和“舔伤口”的阶段(恢复期)。从应急管理的理论视野看,每一个新拐点的到来,都意味着新旧阶段战斗目标和战法的切换。

202025日(图1的拐点2)为例,这个拐点意味着疫情爆发期持续恶化的态势得以扭转,防控力量与病毒进入了拉锯战阶段。此时防疫形势依然凶险,只不过在这一期间应急响应的重点由抑制病毒疯狂侵掠,转向了不断强化我方力量、弱化敌方力量,疫情防控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防控一方具有压倒性优势。现在是2020226日,疫情发展的位置通过了相持期和解决期之间的拐点(图1的拐点3),已经进入了解决期,但要注意只有通过恢复期拐点(图1的拐点4)才算到达安全活动期间。社会上有一些群众在进入疫情的解决期之后就放松了警惕,开始组织朋友聚会、口罩挂在颌下在路口聊天、放弃了之前坚持的防疫卫生管理要求,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解决期不是恢复期,仍然属于病毒传播与扩散阶段。

 

五、讨论

 

以上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野,系统地分析了疫情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临界标准,以及达成时点,设计了疫情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临界标准体系,构建了COVID-19中国疫情的时间模型。研究设计的疫情生命周期的分阶段临界标准体系,已被发现适用于分析COVID-19SARS的疫情生命周期,具体是否还可用于分析其他疫情,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研究确定的疫情时间模型,可用以总结疫情特征,也可用于疫情防控的分期应急管理。

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者设计和应用的危机生命周期模型,如罗伯特·希斯的、5R模型、斯蒂文·芬克的F模型等,都只是一些概念模型。本文提出分阶段临界标准,尝试将概念模型定量化,这样做可以让应急分期管理更加清晰明了。根据研究结论,我们认为疫情的“拐点”并非只有一个。COVID-19疫情爆发期、相持期、解决期、恢复期开启的时点,都被视为疫情发展的“拐点”,因为它们都推开了一个新的时间窗口。在COVID-19疫情防控的讨论中,一些人反复强调拐点还没到来,或者断言拐点在某一时点将要到来,都是不够严谨的。引入多拐点分析疫情变化,有助于推进疫情的分期应急管理实践。

应急管理理论认为突发事件都有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设置不同的应急行动目标和任务,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因此疫情生命周期时间模型的推出,将有助于分析我国政府和社会面对这场COVID-19大疫,在各个阶段的努力与得失,有利于应急管理绩效的评价。当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和一线工作者,接受了疫情生命周期理论,形成了疫情分阶段演进的概念和思路,就有可能自觉分析和利用临界标准,辨识疫情发展阶段;还有可能遵照各阶段操作的规范和要求,更好地履行疫情防控职责。从这一点看,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期与分期管理是协同关系,分期模型应当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得到应用。疫情防控的实践者,除了可以在分期模型指引下科学选择防控策略和操作要点外,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计划好对应疫情阶段的防控目标、应急排程及任务时限,并可预先锁定下一节点到达的时间。至于疫情是否能够由一个阶段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更好的阶段,除了病毒的传播规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管理措施是否科学有效。简言之,分期不是铁律,当疫情发生重大反复、临界标准不再满足时,对应阶段的应急管理措施就没了坚持的必要,是应该调整分期的,此时应急管理措施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六、局限性

 

本研究设立的COVID-19时间模型还有以下几点不足,它没有考虑病毒自身变异引发的防控失效问题,也没有分析境外病毒感染的反向输入问题,因而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大反复指示力不够强。COVID-19是一场全球性的疫情,本文给出的时间模型只分析了中国的全国性疫情,对具体下辖省份以及其他国家的疫情,临界标准体系同样有适用性,但时间节点模型并不适用。疫情受本土化因素影响较大,各自达到临界标的时点会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在判断COVID-19中国疫情时间模型时,利用SARS疫情数据估计了COVID-19疫情的后期变化。由于疫情还没结束,文中对疫情未发生阶段的估计,只是根据病毒相似度,采用一个参照系来估计未发生阶段。严格讲这并不会是一个完整的预测,因为并没有追加考虑COVID-19SARS两类病毒的差异性分析,也没有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两次疫情防控的力量和措施变化。等到COVID-19疫情结束,再利用同一分期临界标准,分析和比较SARSCOVID-19的中国疫情生命周期,也许会有更多有益的发现。


 引用标识:肖群鹰,刘慧君.COVID-19疫情的生命周期模型与分期应急管理[M]//吴建南.城市治理研究(第五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参考文献

[1] 黄蕾.吹哨人李文亮:我们记住这个年轻的眼科医生[EB/OL].[2020-02-07]http:// www. eeo.com.cn /2020/0207/375797.shtml.

[2] 陶凤, 汤艺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有79.5%相似度[EB/OL].[2020-02-09] http://tech.163.com/20/0209/22/F4VRO1N000097U81.html.

[3] 王东. 大事盘点:武汉封城之前的一个月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情[EB/OL]. [2020-02-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887913315090951&wfr=spider&for=pc. 

[4] 肖群鹰, 朱正威. 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风险评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66-67.

[5] 徐旭. 为什么第一个上报疫情的是她[EB/OL].[2020-02-06] https://www.sohu.com/a/ 370943301_114731.

[6] Brandenburg A. Quadratic growth during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epidemic[R]. ArXiv Preprint, 2020.

[7] Brizon A, Wybo J L. The life cycle of weak signals related to safe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2009, 6(2): 117-135.

[8] Chinazzi M, Davis J T, Gioannini C, et al.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ing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utbreak in Wuhan city[R]. USA: Series Reports from Center for Inference and Dynam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9] Dai W, Wan X, Liu X. Emergency event: internet spread, psychological impact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1, 6(8): 1748-1755.

[10] Han J, Zhang P, Song Y.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whole process model based on the emergency life-cycle: Wenchuan case study[M]// Tan H.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Berlin, Springer, 2012: 235-242.

[11] Jung S, Akhmetzhanov A R, Hayashi K, et al. Real-time estimation of the risk of death from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inference using exported case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0, 9(2): 523.

[12] Schnall A, Nakata N, Talbert T, et al. Community Assessment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SPER): an innova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tool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7, 107(S2): S186-S192.

[13] Tong X, Zhang H.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risks, disasters and crises[M]// Tong X, Zhang H. China’s Emergency Management. Singapore, Springer, 2020: 3-40. 

[14] Zhang H. What has China learnt from disasters? Evolut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SARS, Southern Snowstorm, and Wenchuan Earthquake[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2, 14(3): 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