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动态
许泽宁、高晓路、吴丹贤、廖柳文 | 2000—2010 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格局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9-09-20 点击次数:7031
分享到:

作者许泽宁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博士后;高晓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吴丹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廖柳文,中国科学院大学。原文刊于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9年08期,ISSN:1007-6301,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人口流出地的人口质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运用IPF等方法对2000年和2010年全国2294个县域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口的教育年限进行了估算,并基于区域人力资源的定量测算,对2000—2010年之间全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空间格局的相对变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2000—2010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减少了3.0%,人力资源总量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为东西差异和省际差异,空间集聚态势显著但均衡性增加;人均人力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10 a间提升了17.4%,县域单元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对减少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地级市市辖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则有所增加,人均人力资源下降的地区超过50%; 根据人力资源总量和人均人力资源的变化,县域单元存在同步增加、同步减少、质增量减、质减量增4种类型,2000—2010年间,平原县和丘陵县、粮食主产区、贫困县的人力资源变化需格外重视。平原和丘陵地区同步减少型县域单元的比例均超过40%;粮食主产区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但人均人力资源下降的比例高达64.6%;贫困县同步增加型地区的比例达到43.9%,但人力资源水平仍然与非贫困县有一定差距。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遏制平原县、丘陵县和粮食主产区人力资源质量下降,提升贫困县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是当前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