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东方早报]陈宪:预言中国经济需要方法论
发布时间:2016-12-27 点击次数:6207
分享到:

来源:东方早报20161227日

●在开放经济的现实背景中,你是站在中国看中国,还是站在世界看中国,会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站在中国看中国,看到问题会比较多;站在世界看中国,情形就会发生变化

近四十年来,每当中国经济增长下行时,唱衰的言论就纷纷登台。例如,今年年中,笔者就看到一篇预言中国经济在2016年爆发“清算式危机”的文章,其言之凿凿,令人印象深刻。可是,年底了,这一预言并未成真。其实,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明白,预言任何事物的进程和趋势,需要方法论,更何况是预言一国经济。只不过,做如此预言的人,在讨论中国经济时,置方法论于不顾,抑或背离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掺入了其他意味,甚至情感。因此,他们“测不准”就是“白天鹅”事件了。

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方法论比原理和方法更重要,就像法官运用法条判案,程序的规则比法条更重要一样。“预言中国经济需要方法论”,有标题过大的嫌疑,这篇短文当然无法系统回答这一命题,笔者选取几个角度,试着给出几点说明。其中难免谬误,还望高人指正。

在开放经济的现实背景中,你是站在中国看中国,还是站在世界看中国,会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站在中国看中国,看到问题会比较多;站在世界看中国,情形就会发生变化。理由至少有二。其一,放眼世界,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尽管经济社会活动中存在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风险,但是,经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并保持6%~7%的中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为7952美元,在具备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收敛定理的作用,中国经济按照上述增速,再持续增长二十年左右,当是大概率事件。其二,中国政府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的开放举措,在给沿带沿路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带来增长机会。这些机会一方面是GDP意义上的,另一方面,也有GNP意义上的。当然,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存在各种可能的风险,但是,总体上将是机遇大于挑战,为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均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研读唱衰中国经济的报告和文章,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基本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与研判,进而得出“硬着陆”、“悬崖式下滑”和“清算式危机”等结论。显然,预测一国经济走势不考虑政治、社会等其他因素,就难免存在方法论缺陷。即便假定中国经济内在的下行压力,足以导致一场系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我们也不能不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社会现在能否承受这样一场危机?就像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没有充分估计中国老百姓承受通货膨胀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启动价格改革,即尽快从价格“双轨制(计划价和市场价)”过渡到“单轨制(市场价)”,进而使改革中途夭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事先充分估计老百姓承受通胀的心理预期和应对能力,我们就会采取更加稳妥的改革方案。所以,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在处理各种经济问题时,要考虑政治、社会环境的承受力,以及保持稳定的必要性,因为这是关于发展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的深意也在于此。

有人质疑,现在采取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会使各种矛盾和风险累积,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爆发更大的危机。“清算式危机”的大意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中国的危机本来应该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即刻爆发,只不过我们采取了严厉的政策措施,使危机延期了。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基本的道理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即经济学根据机会成本选择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严厉的政策措施,危机一旦爆发,可能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其危害可能远大于政策措施本身造成的问题。当年,凯恩斯就深知经济政策可能的危害,但他认为,自由的社会不能承受严重的、持续的失业。长期来看,我们也许能够达到充分就业,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而在近期,如果我们任由失业增长下去,就有可能出现革命。这是凯恩斯对哈耶克的回应,也将方法论从经济学转换到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中。

人们原来总是拿着凯恩斯这句“长期我们都不在了”说事,认为凯恩斯的经济学没有长期。这一说法没有错。然而,当时最重要的是走出大萧条,短期政策可能产生哪些长期问题,确实顾不了那么多了。你可以说,这也太现实了,但是,短期过不去,何来持续发展的长期,或者说痛苦的时间将会更长。所以,宏观经济需要区分短期和长期。短期采取的政策措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肯定会在长期造成问题,已有大量经验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短期政策造成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累积起来的问题,在长期,主要是靠发展来解决的。这里,从方法论上说,引入增长理论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动态经济学,用动态的眼光看增长和发展中的问题,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等因素的作用,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进步。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靠发展才能解决。当然,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改革,进而在体制机制上使各种政策措施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尤其是保证社会公平方面的政策措施,避免这些矛盾和问题重复产生。再看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经济连续几十个月增长,出现“新经济”一说,消灭了长期积累的债务,财政有了盈余。这并不是当时美国政府的政策特别有效,而是由IT技术革命转化的产业革命,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增长,进而解决了过去累积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对于现在的中国经济来说,短期政策要有利于调节总需求的规模,长期政策则要有助于转换动力,实现中长期的稳定增长。其间,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影响着中长期增长动力的形成,由此就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这也是从短期和长期结合的角度,厘清的中国经济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和改革的大致逻辑。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

研究领域:服务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