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动态
谷晓坤 | 青年回归与创新涌现——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乡村转型治理
发布时间:2025-04-01 点击次数:82
分享到:

2025年3月27日下午,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JUM)2025年第一期学术沙龙在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公共管理学院201会议室举办,主题为“城乡系统的复杂性表征与适应性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土治理与城乡融合中心主任谷晓坤,浙江大学思源讲座教授、JUM主编赖世刚教授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彭毅教授作为嘉宾出席本次沙龙,沙龙由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所长、JUM共同主编吴宇哲教授主持。

专家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土治理与城乡融合中心主任谷晓坤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探讨了乡村转型治理。她提出,在政府-市场-社会外部支持系统和乡村内生动力系统共同构成的城乡复杂系统中,城市青年归乡入乡成为观察乡村转型的一个生动窗口。她带领的团队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触达超过1100个从城市回到乡村的Y世代和Z世代青年。谷老师基于目标框架理论,分析了青年入乡行为与享乐、获取和规范三种核心目标驱动的联系,进一步将入乡青年分为五类群体:涉农创业青年、新业态创业者、数字游民、专业服务群体和制度嵌入型青年,解释了每类群体的资源特质和风险特征,并提炼了不同类型入乡青年的适应性策略:临时停靠、城乡双栖、长期驻村和价值创变。通过上海金山中洪村云谷农场和上海浦东新南村的案例,她展示了青年入乡行为的动态过程。最后,谷老师从入乡青年个体行为到乡村创新空间涌现的过程出发,提出了复杂系统视角下的乡村创新涌现干预策略,包括土地制度弹性需求、识别青年聚集临界点、保障村民参与收益分配等,为乡村转型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浙江大学思源讲座教授、JUM主编赖世刚教授探讨了台湾地区城乡复杂度的解析,提出了衡量城乡复杂度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各县市的复杂度排名。他指出,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具有相关性、不可逆性、不可分割性和不完全预见性四个特征,而规划是应对城市复杂性的充分条件。通过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基础设施面积和人口成长率四个指标分别表征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分析发现部分县市复杂度较高且相对稳定,但也有县市的复杂度排名发生了明显变化。综合四个指标的排名结果显示,台北市、嘉义市、新竹市等为复杂度“热点”,应优先考虑高强度规划措施;而高雄市、彰化县等为“非热点”,可考虑较低强度规划。该指标体系可为政府和开发商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彭毅教授探讨了万物互联时代下社会韧性的复杂性。他指出,高连通性网络在面对外生灾害时,既会加速灾害影响的传播,也能快速调集资源应对。信息技术虽能提升社会韧性,但也存在局限性。在此背景下,人机信任和人际信任对公众应对灾害的决策至关重要。彭老师展示了两种人机信任模型:模型1仅考虑人机信任,个体据此决定是否前往安全中心;模型2则同时考虑人机信任和人际信任,个体还会参考周围人群的意向做出最终决策。研究发现,在高连通-内生灾害下,人机协作模式可能导致有形伤害,而AI主导模式可能导致无形伤害。人为错误在高自主性人工智能与有形伤害之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同时,人工智能任务调节了其对有形伤害和无形伤害的影响。

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听众与嘉宾们积极互动,围绕城乡复杂度的高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优劣评判、社会韧性的表征、资本下乡的公平性与下乡青年的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与“城乡系统复杂性表征与适应性治理”相关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嘉宾们结合实践经验,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答,大家受益匪浅。

最后,吴宇哲教授用三位主讲嘉宾都提到的“城、人、桃”三个词,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总结。他指出,城市是人类克服行为惰性、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产物,但同时也面临着失业、住房紧张等问题;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存在贫困、生态退化等挑战。城乡融合发展是未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实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才能构建和谐、可持续的“桃花源”。沙龙尾声,吴宇哲教授对嘉宾们的分享表示衷心感谢,本次沙龙在与会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