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体的治理架构与逻辑层次
文宏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编者按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围绕“城市生命体”的内涵解读、治理挑战与治理路径等重要问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城市治理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探索与争鸣》等期刊联合学术支持的“城市生命体——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方法”网络学术研讨会于4月11日在线上召开。日前,研究院编辑整理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形成观点,将在公众号和网站陆续分享。本文为第三篇。
本人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城市有机体的治理架构与逻辑层次:
第一,研究缘起与现实背景;
第二,如何理解城市生命体的概念;
第三,如何推进城市生命体的研究;
第四,城市生命体研究与实践的未来展望。
01研究缘起与现实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发现,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户籍城市化率达到45%左右。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重要环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重要方面,如何更好推进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是新时代党和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浙江等城市视察时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答案:比如,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站在“城市之心”,看“中国之治”;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等等。可以发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鲜明理念在党的执政体系中一以贯之,要求我们应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0年03月10日,习近平在考察战“疫”重镇武汉时这样强调城市治理:“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城市生命体这一政策话语和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执政理念,是目前学界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
02如何理解城市生命体的概念
如何理解城市生命体概念?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先来看一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色:一是党的理念体系引领社会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向;二是党的执政理念直接设定社会科学的研究议程;三是党的执政理念是检验社会科学绩效的衡量维度。社会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中国特色和党的领导的理解。比如,在服务型政府和人民获得感等问题的研究上,需要立足于上述问题的理解。同时,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每隔几年的党代会所提出的新概念也引导着学术问题的研究。所以,对比十年前的研究和现在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关的名词和概念差别还是很大的。如何将城市生命体这一党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学术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一座城市的日常运转,如同生命体在呼吸律动。因此,我们将城市生命体定义为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所形成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上,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所形成的治理共同体,能够实现城市内部与外部有规律的“新陈代谢”,具有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的特征。在从学术概念上理解城市生命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当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城镇化进入到新阶段,城市病进入到高发阶段的时候,我们如何具备健康、韧性和智慧的城市核心要素,要让群众能够得到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生活。此外,我们还要从三大结构、三大环节、三大动力、三大布局和三个主体上去探讨城市生命体这一概念的外延和边界,比如结构上的空间、规模和产业;环节上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动力上的改革、科技和文化等这些学术问题。
03如何推进城市生命体的研究
如何推进城市生命有机体研究,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内容。正所谓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对于城市生命体这个概念来说,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作出不同解读。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中国的城市治理、城市生命体或者说城市有机体,是一个共有概念,它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城市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共识和实践架构。在这样架构里面,中观层面研究聚焦于不同主体的运行机制和生态结构,而微观层面研究是以具体城市问题导向的。从不同主体的运行机制和生态结构来看,城市生命体的研究涉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涉及政府负责、党委领导、公共参与和社会协同,内部因素包含民主协商、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外部因素包含自然环境等等。当我们成功地将政策话语、执政理念转化为学术理念,下一步则是如何去推进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的研究。为此,我们的研究开展致力于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命体的治理实践,其中容纳了很多历届政策导向和政策理念,比如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党委领导的引领功能,发挥政府负责管理职能,完善社会协同运行机制,实现公众参与良性互动,发挥民主、法治、科技的支撑力量,实现人、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等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的治理实践是基于原有理念的整合创新,不同阶段的理念被衔接起来后能够为我们研究某一问题提供很好的视角。
04城市生命体研究与实践的未来展望
最后,关于城市生命体研究与实践的未来展望。一方面,如果要解释城市生命体、城市有机体这样新名词的核心概念,学者要建立一个核心的理论问题,要把城市生命体看作有机体,把有关治理的一些问题,如城市治理目标、过程、关联性、治理架构囊括进来,这样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城市治理研究的概念体系,体系才会在此基础上有相应的内涵外延。另一方面,目标、过程和关联性的核心逻辑主线涉及具体的、不同层面的机制体制。治理的本质问题是美好生活愿望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那么,城市治理的理论层面上便能够作为打包的学术概念嵌入到现有学术研究之中,这样能够与现有学术研究实现对话,可能会讲出并讲好中国的城市治理故事、思维和理论。所以,城市治理研究中的中国研究要特别关注城市治理问题研究的边界,明晰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在体系架构上应融入多学科理论视角。
总而言之,研究城市治理架构的逻辑需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塑造城市生命体概念,就是在寻找一个关键转换——由理论的执政理念、政策话语转化为学术概念;第二,展开学术概念时应有效审视内部问题,在整个学科体系里做到学科理论衔接具体实践;第三,学者应该认识到,党的话语体系不是用来阐释研究的,而是借助这个话语体系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导到现实的具体问题,提供相应解决之道。更进一步来说,这样的引导让政府、党能够有更多机会去关注城市治理问题,相关的研究便能有效地引领社会、服务社会、衔接社会。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新建楼 邮箱:ciug@sjtu.edu.cn 电话:021-62934788 邮编:20003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沪交ICP备2017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