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 |
常态化选题 |
近期重点选题 |
城市环境治理 |
垃圾治理、大气污染、资源再利用、生态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 |
1、生态河道治理,特别是跨区域流域治理,源头污染企业治理等 2、超大城市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特别是针对冬春和节假日期间的消防安全问题 3、中国台湾问题研究 4、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问题(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 |
城市社会治理 |
精细化治理、网格化管理、社区治理、党建、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 |
|
城市交通治理 |
城市群和城市交通治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上海2035总体规划获批后的实施等 |
|
城市应急治理 |
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城市安全管理、应急保障机制、大数据等 |
|
城市经济治理 |
营商环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港、国资国企改革等 |
|
2019年上海八个重点工作 l 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力实施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精心筹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l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推进高质量利用土地。 l 着力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l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l 着力加快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 l 着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 l 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水污染防治、垃圾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空间建设。 l 着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
近期选题说明:
一、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篇章的意见》
十一届市委六次全会举行,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上海改革发展新篇章的意见》,李强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就《意见》起草情况作说明并讲话,应勇作部署,尹弘出席。
1、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执行有力。
2、五个“牢牢把握”
牢牢把握“四个放在”的工作基点,始终做到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坚定不移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善于创造机遇、化危为机。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重大原则,把“稳”放在首要位置,把“进”作为关键支撑,以更有力的“进”,把“稳”的基础打得更牢固。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使命任务,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拿出中流击水的勇气、爬坡过坎的韧劲、翻山越岭的毅力,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引领示范。
牢牢把握富于创造的实践要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创造性地谋划推进各项工作,使工作有兴奋点、落实有发力点、经济有增长点、发展有新亮点。
3、四大“战略支撑”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是制度的创新、功能的重塑。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加快启动规划建设,大胆探索、创新突破。
积极配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吸引培育更多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上海扩大对内开放的重大平台。要抓紧研究、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试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
要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升上海城市品质,进一步提高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能力,不断增强上海发展新动能。
4、六大“关键问题”
要充分发挥政策效应;要抓好重点产业突破;要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要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要切实解决好民生“痛点”问题;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底线。
5、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力实施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精心筹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二是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推进高质量利用土地。三是着力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坚决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五是着力加快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六是着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七是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水污染防治、垃圾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八是着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来源:解放日报)
二、李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元旦过后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市总河长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河长应勇实地调研我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沿江排放综合治理工作。李强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措施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河长制为重要抓手打好碧水保卫战,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下午,李强、应勇一行来到上海市三大合流污水输送干线之一的西区污水输送干线宝山5号泵站,察看泵站应急排放口,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通过多年建设,这一泵站在旱天已杜绝溢流,但雨天由于大量雨水混入,尚有溢流现象。市领导详细了解污水处理及排放标准、区域排放综合治理情况以及下一步改善提升工作。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关方面正加快排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协调机制。李强说,要更加自觉地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以赴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齐心协力守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要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加快建设符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的管网设施。要把跨区域生态环境协作作为关键之举,进一步强化同沿江地区的合作协同,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强大合力。
随后,李强、应勇来到位于浦东沿江的外高桥地区,登高远眺黄浦江长江航道、长兴岛和长江入海口。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上海已完成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行动全面自查和重点核查工作,深入开展了固体废物大排查和专项执法行动,正积极推进清理整治工作。李强、应勇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做好长江流域上海段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李强说,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整体规划,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推进抓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严格的政策举措。注重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上下更大功夫。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要强化企业责任,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市领导还听取浦东相关沿江区域规划建设情况汇报,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来源:解放日报)
三、李强: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上海城市安全
上海消防救援队伍迎旗宣誓仪式12月29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市委书记李强出席仪式并讲话。他指出,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上海消防救援队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上的训词精神,对党忠诚,心系人民,提高本领,永葆本色,勇担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神圣职责,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上海城市安全。
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主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出席。
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气氛庄重热烈,350余名身着新式制服的消防救援人员精神抖擞、整齐列队,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等候仪式到来。9时,迎旗宣誓仪式正式开始。全场高唱国歌。礼兵护卫着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入场。全场消防救援人员向队旗庄严敬礼,在领誓人带领下集体宣誓。
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消防救援人员致以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他说,上海消防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队伍。长期以来,同志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有警必出、闻警即动,赴汤蹈火、不畏艰险,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强指出,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开创上海各项工作新局面。上海各级消防救援队伍要坚决听从党的号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要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安宁,使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把握上海超大城市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从严从难实战实训,努力练就刀山能上、火海敢闯的过硬本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当先锋、战之必胜。要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继续发扬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优良传统,坚持依法从严治队、从严管理,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令行禁止的铁律意识,在新时代新起点再创佳绩、再立新功。(来源:新华社)
整理人:熊竞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新建楼 邮箱:ciug@sjtu.edu.cn 电话:021-62934788 邮编:20003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沪交ICP备2017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