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贵
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增长6.8%。
要实现“十三五”目标,GDP增长底线是6.5%。“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一季度我国经济数据显示的好消息还有: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育新,国民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以来经济学领域最伟大成就之一。它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与工具。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的持续变化,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升级,形成了4个版本。
1978一198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0版
历史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荐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国民账户体系(SNA),它建立在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服务。二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它为计划经济国家经济管理服务。19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尤其是苏联解体和经互会(CMEA)解散,MPS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逐步消亡。
1954年,我国开始学习借鉴苏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推行MPS。然而,不久就遇到“大跃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受到批评被迫停止。“文革”时期,政府统计机构被撤销,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陷入瘫痪状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首先恢复了MPS的国民收入核算,随后编制了MPS的投入产出表、综合能源平衡表、主要原材料平衡表和消费品平衡表等,建立了综合财政统计,形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0版。该版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决定把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之一,并在国民收入核算资料基础上逐步编制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收入年度计划,对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并没有完整地实现MPS,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采用了一些内容,因此,1.0版是不系统、不全面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0版的缺陷显现出来:一是侧重于反映物质生产状况,难以反映非物质生产发展的情况,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既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也不利于全面掌握产业结构。二是侧重于反映实物流量,难以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与国家转变经济管理的职能不相适应,不利于国家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三是侧重于生产核算,分配、消费、积累等方面的核算比较薄弱,难以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与国家掌握国民经济运行和进行总体平衡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核算方法单一,缺乏联系性和严密性。
1985一199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版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在继续实行MPS的同时,从1984年起着手升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85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核算基于SNA的综合性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设计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2.0版主要进行了四方面改革:一是扩大了核算的范围。从原来单纯的物质产品核算扩大为包括服务在内的全面核算;从原来财政、信贷资金运动扩大到全社会资金运动的核算。二是充实了核算内容。在总量核算的基础上,充实了反映部门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投入产出表;从部分价格指数的计算扩大到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统计;从流量核算扩大到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存量核算。三是改进了核算方法。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了账户、矩阵和平衡表相结合的核算方法,为进行国民经济的总量核算、结构核算和各种数量分析提供了条件。四是提高了国际比较能力。吸收了国际上不同核算方法的长处,并采用了板块的转换结构,可进行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的相互转换,既方便与外国比较,又适应当时国民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在2.0版中,MPS内容仍然占有相当位置,表现出一种拼接特征。其原因除了当时考虑到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历史可比性、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者的应用习惯,以及同当时还实行MPS的国家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国际可比性之外,还在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没有实现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变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思想的一大解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但由于这一改革理论的不彻底性,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这种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这种束缚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就是人们不敢彻底放弃MPS,不敢理直气壮地采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SNA。
1993一2016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0版
2017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4.0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版中的MPS内容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一是MPS失去了理论支撑。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使MPS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与发展的空间,为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与发展清除了理论上的障碍。二是MPS不能满足宏观管理的需要。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实践表明,MPS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越来越明显。它的生产范围的狭窄性、反映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力性、核算原则的非市场性、反映开放经济的不合理性、核算方法的单一性等,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管理的需要。三是MPS的国际比较性与通用性消失。作为MPS的发源地,苏联和东欧国家于1990年代初纷纷废除MPS、转向实行SNA。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届会议通过决议,取消MPS,在全球范围内通用SNA。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的需要,从1993年起,我国根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布的1993年SNA标准,对2.0版进行重大修改,将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制定了3.0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3.0版主要作了四方面改进:一是取消了2.0版中保留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国民收入统计、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的内容,以便能够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需要。二是删除了2.0版中操作性不强的内容。经济循环矩阵是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所有核算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张矩阵表式,调整账户是用来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这两部分内容都包括在2.0版中,尽管它们都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在我国其操作性不强,因此,3.0版取消了相应内容。三是增加和完善了反映我国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增加了国际投资头寸表,用来反映对外经济交往中产生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情况;完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用来反映主要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及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及其变动情况。这些核算表为分析对外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四是规范了有关交易分类,提高了国际可比性。
2009年,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颁布了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际标准———
《国民账户体系2008》。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执行2008年SNA。国家统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的要求,遵循新发展理念,对3.0版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和核算范围、基本分类、基本核算指标以及基本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修订,形成了4.0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
第一,完善GDP核算方法,推进创新发展。随着创新发展的不断推进,研发 (R&D) 活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资本属性十分明显。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将R&D支出由原来作为中间消耗不计入GDP修改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从而鼓励全社会加大R&D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建立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增强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GDP核算采取的是分级核算,即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国家GDP,地方统计局核算地方生产总值,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后发布。这种核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方发展中的“唯GDP论”,不仅会引导粗放式增长,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且会诱发“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的腐败现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2019年将在全国实施。
第三,健全资源环境核算,支撑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途径。为了践行新发展理念,支撑绿色发展,我国借鉴联合国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SEEA) 的框架与方法,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了资源环境核算,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弄清楚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状况,揭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一是核算环境成本、环境质量退化成本与环境改善效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二是核算环境容量,揭示基于环境容量的环境承载能力;三是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生态绩效。
第四,完善国际收支核算,服务开放发展。国际收支核算考虑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及技术创新,进一步强调国际投资头寸和资产负债表方法的有关变化,加强国际收支账户和其他宏观经济账户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的内容,与 《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 (第六版)》 进行了衔接,从而全面服务开放发展。
第五,完善收入与消费核算,助推共享发展。一是确立经济所有权核算原则。通常,经济所有权和法定所有权同属一个所有者。当两者分离时,按照法定所有权核算有关交易,可能使相关交易核算结果脱离客观实际。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核算。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制度。因此,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既能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共享发展成果,又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三是建立实际最终消费核算。例如,政府以实物转移形式对住户提供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这些服务的真正受益者是居民,属于居民实际最终消费。因此,实际最终消费指标,既能反映居民的真实消费水平,又能反映共享发展的成效。
第六,建立新经济核算,支撑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主要包括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它们能够极大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建立新经济的基本概念、新经济统计分类标准、新经济专项统计制度、新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改进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核算方法,探索新经济核算的资料来源。
第七,改革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促进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日新月异,市场房价和房租上涨迅猛,但房屋建造成本并没有同步上涨,导致按照成本法计算的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存在低估现象。因此,采用国际通行的市场租金法核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可以准确反映居民消费支出和房地产业增加值,进而科学核算居民消费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促进结构性改革与发展。
第八,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防范经济金融风险。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安全,需要全面掌握国家财富和负债状况,弄清国家“家底”。国家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国家资产总量、资产结构、负债总量、负债结构以及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同时分别反映国内主要经济主体的资产与负债状况。通过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可以分析和判断国家经济总体和不同经济主体的债务风险情况,对防范债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所以要不断修订、持续升级,是因为作为其核算对象的现实经济社会情况随着改革开放在不断变化,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不断发展,作为其方法基础的数据搜集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估算技术在不断更新,如近年来大数据方法的发展。我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会继续走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之路,逐步迈向更高层次———国民大核算体系。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
原文链接:文汇报2018-05-02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新建楼 邮箱:ciug@sjtu.edu.cn 电话:021-62934788 邮编:20003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沪交ICP备2017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