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聚焦绿色转型机遇与挑战 让城市更美丽【人民网】城市环境治理分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17-11-09 点击次数:6651
分享到:


耿涌 钱逸颖 陈伟 钟绍卓

 

城市环境治理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029日至3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共同主办,以“全球城市?精准治理”为主题的“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之一“2017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城市环境治理论坛作为其重要分论坛之一,活动中学者们将环境治理理论与现实案例紧密结合,聚焦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泛借鉴全球各地的现存经验与成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意见。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Tsuyoshi Fujita、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Daniel Brown、菲律宾拉塞尔大学Anthony Chiu、韩国蔚山大学Park Hung-Suck、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Jeffrey Wilson、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Minoru Fujii、法国国立路桥大学Daniel Schertzer、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谷晓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梁昕、上海世博发展集团徐璐、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系杨柳等参与了本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耿涌为分论坛负责人。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资源效率、生态城市、城市共生、低碳建设、城市弹性、绿色建筑、土地利用等多个热门话题,分别就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及策略、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案例和中国绿色转型探索成果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热烈讨论。



 全球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及策略

关于城市环境治理中的理论研究,与会专家学者从各领域实际问题出发,结合CGE、游戏理论等诸多理论或模型开展各项学术研究。美国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Daniel Brown探索了远郊景观中碳的市场驱动动力学模型,该综合模型包含社会、自然和土地系统,考量土地市场、开发者设计选择和土地管理等关键土地变化过程在碳储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为评价景观碳的影响过程及管理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Minoru Fujii提出应有效利用废物以及可再生能源以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工业城市碳减排的可行途径包括有效利用废物及可再生资源、提高可用能效率及碳封存等。通过日本北九州市的案例研究显示,高效率、低成本的高可用能系统对于城市碳减排有积极作用,后续通过政府推广与宣传教育,具有极佳的应用前景。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系杨柳建立了快速发展中的亚洲城市通勤交通二氧化碳排放模型。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下,着眼于快速发展的亚洲城市通勤交通二氧化碳排放,运用IPCC方法核算4个典型城市(北京、西安、武汉、班加罗尔)的通勤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指出为降低城市通勤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可构建多中心城市模式,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发展新的城镇或卫星城市去分担中心城市的减排压力,另外产业在城市的合理布局也能促进减排。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案例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矛盾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分析经济增长中资源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脱钩可能性。资源脱钩是指降低单位经济活动资源的使用率;影响脱钩是指在保持经济产出的情况下,减少任何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资源或影响的相对脱钩是指资源使用或环境影响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是资源生产力上升。资源使用的绝对减少是脱钩的结果,这时资源生产力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Anthony Chiu教授指出,脱钩是可行的,且正在发生,但现在更急需可持续性导向的创新使得“脱钩”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可持续发展,也更需要转型性的变革以应对存在的巨大挑战。报告中提高,全球的大多数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将越来越多地居住在城市,城市的配置也许尤其会为脱钩提供沃土。城市汇聚了可持续创新为导向的所需要的知识以及金融、社会和体制资源,城市能够将灵感、资源和社团汇聚在一起,在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脱钩。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院Tsuyoshi Fujita教授做了以低碳环保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的汇报,以日本福岛重建为例。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smart urban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suyoshi Fujita教授向大家讲述了借助智能网络数据、能源管理模型等手段,通过基于社会创新研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畅想。


韩国蔚山大学Park Hung-Suck从产业共生的角度介绍了韩国蔚山环保工业发展情况。韩国蔚山大学的Park Hung-Suck教授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着手点,讲述了韩国蔚山的环保工业发展历程。生态工业园区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Park Hung-Suck教授指出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法国国立路桥大学Daniel Schertzer教授从城市韧性视角介绍了城市应对长期历史问题或是突发急性事件时的适应能力相关方面研究。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Jeffrey Wilson以加拿大主要城市为例讨论了可持续发展进程。



中国绿色转型探索初步成果

关于中国的绿色转型发展,学者们也介绍了一些初探经验成果。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梁昕以上海和深圳市为例介绍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建筑绿色改造政策模拟与优化。该研究简化了建筑绿色改造决策制定过程,加强了各方合作,为不同建筑定制最佳政策建议,通过游戏理论的理论模型而非传统调查方法进行决策模拟,对相关政策制定和项目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谷晓坤介绍了上海郊野公园从低效工业用地转变为绿色用地的新型郊外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谷晓坤以上海郊野公园为例,阐述了大都市郊区从低效工业用地到绿色空间的转型新路径,厘清了低效产业用地的无序扩张与城市郊区绿色用地急剧减少的矛盾,提出了上海打造郊野公园的政策建议,包括科学减少低效工业用地,保障政府和市场相融合的多渠道资金来源,合理的土地兼并等;同时,也指出了政策施行过程中,自上而下政策和自下而上政策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上海世博发展集团徐璐以上海世博商务社区为例介绍了多主体开放式绿色生态城区的共同治理模式。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战略发展部主管徐璐关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分析了当前绿色生态城区的三大关键因素: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开放式街区的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提出在绿色生态城区运营中推行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并以世博园区城市更新为例,在绿色生态城区运营指标体系、治理目标、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推演和设计。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文章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原文链接:

http://sh.people.com.cn/n2/2017/1108/c176739-30900666.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