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澎湃新闻】人大教授:调动京津冀各方积极性,提高协同合作的实际成效
发布时间:2017-12-20 点击次数:6638
分享到: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实习生 郑洁

 来源:澎湃新闻


“区域治理中一直有两种理念:区域一体化治理理论和区域协同治理理论,京津冀城市群就经历了从一体化诉求转向协同治理的政策演进。”

 

1216日、17日,“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议题与方略”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全国多所高校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新时代城市治理的理念与路径。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宏山从宏观上对京津冀城市群治理政策的变革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杨宏山指出,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区域一体化理念很流行,其主张大都市、中心城区兼并周边的城市,形成一体化的治理形式。京津冀三地曾经尝试推进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然而,在区域内发展差距过大、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下,京津冀一体化在操作中难度很大,运作成效并不显著。


于是,协同治理已经成为近年来新的政策。在既定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中央政府牵头成立了京津冀三地和中央部委参与的领导小组,要求三地加强政策协调,各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制定各自的公共政策体系,选择合宜的政策工具,确保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治理“大城市病”与支持河北省发展及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等政策目标有效衔接起来。

 

澎湃新闻注意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概念最早进入官方政策议程,是在2013年前后。

 

2013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会议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协同”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核心概念。


2014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了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20154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杨宏山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疏一解”就“不是一体化的思路,而是找到协同的‘牛鼻子’,就是抓手。它的操作性和思路会更强”。

 

杨宏山认为,京津冀协同治理亟待在五个方面推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合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二是推进跨行政区和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界道路交通便捷化水平;


三是推进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建设有效对接,支持雄安新区尽快形成“磁力”效应;


四是推动京津冀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改进河北省环京津城市群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增进干部人才交流,为河北省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最后,杨宏山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顺应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尊重地方行政区划和管辖权的现实格局;既要推进跨行政区发展规划,也要遵循互利共赢原则,保障各方权利与义务相对称、责任与收益相对等,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协同合作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