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明:深观察|建设“大虹桥”,构建一种全新的开放形态
Release time:2021-03-06 14:28:00
作者韩志明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刊于澎湃新闻。
图片资源:来自全网
东风吹来满眼春。当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仍然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中,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依旧矫健有力、乘风破浪。自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虹桥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和主要任务,吹响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号角。
一、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枢纽
虹桥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侧,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理中心和交通网络中心。2009年,虹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即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建立了虹桥商务区,构建服务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商务中心,总面积为86平方公里。2014年,虹桥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体会展建筑,即国家会展中心,面积扩大到151平方公里。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覆盖面积达到7000多平方公里,成为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枢纽。
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依托虹桥的区位和功能优势,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以空铁复合和海路通达的交通枢纽为纽带,致力于推动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经济的优化升级,以深入长三角腹地的南北两条拓展带为“两翼”,链接、吸纳和集聚各方面资源,打造新时代的开放新格局,切实推动虹桥商务区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中国和辐射全球的枢纽,其中包括要在成功举办三届进博会的基础上,持续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早在2016年,虹桥商务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时就提出,虹桥商务区是上海市连接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桥头堡,目标就是要发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新引擎。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样,虹桥枢纽将成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上海浦东和虹桥遥相呼应,南北向两条拓展带比翼齐飞,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手笔。上海承担起长三角龙头城市应有的责任,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纵观过去发展演变的历史,虹桥枢纽的区域面积不断拓张,内外链接越来越多,承载功能日益提升,内涵越来越丰富,使命也越来越重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虹桥枢纽是逐步变“大”的,也是逐步变“虚”的,也即从有形的枢纽到无形的枢纽,从交通的枢纽到多维度的枢纽,从地区的枢纽到全球的枢纽,枢纽的内涵有了巨大的拓展和提升。这不仅是具象的交通或商品的枢纽,更是抽象的枢纽,是链接世界的重要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枢纽。
二、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经过四十年的探索,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也需要继承发扬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多方位、全维度和有纵深度的改革开放举措,尤其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的治理优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寻找各种可能的发展契机,创新和应用新的发展工具,切实提高改革开放的效率效能。
很显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绝不仅仅是交通枢纽,也不仅仅是国际贸易平台,而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形态,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地理限制,实现跨越边界的链接和整合。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传统战略工具相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点带面实现整体联动的方式,是以多维度对内开放带动多向度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国内外要素资源多层次融合的重要路径,开启了长三角地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开放的新征程,必将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实际上,各方面很早就有“大虹桥”的概念。大交通、大商务和大会展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基本功能,都包含了“大”的概念。海纳百川,大气谦和,是作为超大规模城市的上海的城市精神。这个“大”蕴含了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巨大的规模、体量和能级,而不是小打小闹,更不是零敲碎打;其次是巨大的发展雄心,涉及到交通、商务、贸易和会展等高度多元化的领域,具有高大上的目标和愿景;最后是宏大的视野,即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辐射全球。毫无疑问,上海有这样的底蕴,也有这样的实力,更有这样的精神气质。
三、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虹桥力量”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都是中国发展动能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和创新能力最强的重要区域之一,不仅许多重要的产业具有较大的聚集和辐射能力,也逐步形成了错位兼容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所以,即便是在饱受疫情冲击的2020年,长三角地区依然交出了漂亮的发展成绩单。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征非常明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共振程度比较高,拥有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也衍生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内在动力。
追溯过去,虹桥发展也经历了蝶变的过程。最早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宁的虹桥”,接着虹桥镇是“闵行的虹桥”,继而虹桥商务区是“上海的虹桥”,今天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则是沪苏浙皖携手共建的“长三角的虹桥”,是长三角地区携手合作“迈向全球的虹桥”。相应的,虹桥的定位就是聚焦开放功能,依托长三角地区厚实而广袤的腹地,集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自主协同发展的合力,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去。就此而言,虹桥枢纽的精神是进步的,是开放的,是面向世界的,是不断升级的,更是持续追求卓越的。
在过去的发展中,虹桥凭借优越的区位和功能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货物流、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交汇点和中转站。根据“一核两带”的《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功能就是实现内外联动,其中虹桥商务区承担着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国家贸易中心新平台等国际化功能,向世界展示“虹桥力量”。为此,必须大力推动南北拓展带的联动、集聚和扩散,加强政策链接、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和市场链接,全方位提升虹桥枢纽的国家化能级,打造长三角地区携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里程碑。
目前《总体方案》重点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100多个项目,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涉及促进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包含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元素,比如国际人才港等。为了实现高水平开放的目标,《总体方案》主要是着眼于进一步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提升商务区的营商环境,打造良性的国际贸易生态圈,具体则包括推动进博会通关监管、资金结算、投资便利等相关政策制度化,形成更加良好的制度成果,建设进出口贸易创新示范区。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向世界宣示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从浦东三十年的开发开放,到北外滩打造“世界会客厅”,再到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坚定地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显示出难能可贵的自信和坚韧。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潜力和能力的重要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始终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虹桥虹桥,彩虹之桥,桥接南北西东,通达世界各地,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黄金枢纽,必须要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必将为长三角、全中国和全世界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