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韩志明:超大规模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之道
Release time:2021-04-20 11:36:00
作者韩志明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原文刊于《社会科学报》。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治理更加复杂,也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探索超大规模城市的治理现代化道路,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烽火狼烟到互联网再到大数据,技术革新不断升级迭代,当今社会已经无可逆转地迈入数字时代。上海市2020年正式提出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提出要推动经济、生活和治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开了超大规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窗口。
深入发掘数据资源的治理价值
经过数十年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数字化阶段。如何顺应和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深入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推动城市治理的转型升级,就构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数据。数据是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物资要素的竞争,更是数据资源的较量,是数字化水平的比拼。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实质就是,加快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性采集、加工、存储和应用各种数据,推进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呈现,惠民利民服务,监控城市的运行和管理,提高城市生产、生活和治理的质量。
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必须首先要树立数据意识,充分认识到数据资源的价值和意义,推动数据的共建和共享,提高数字生产力和治理能力,发掘数据治理的红利;其次,是要加大新基建的投入,大力布局数字化技术,推动数据治理过程的标准化,提高数据的质量,丰富数据产品;再次,重建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规则,真正以数据驱动城市治理过程,激活城市生命体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协同共治;最后,也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数据产权,实现数字资源共享,要大力保障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数字化技术建构城市治理的新秩序
当前,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转型高歌猛进,正在成为重构城市生产、生活和治理的革命性力量。
传统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手工作业,是围绕形形色色的实物而展开的。不同社会事物拥有各不相同的特性,造成了社会事实的不可通约性,形成了沉重而僵化的物理秩序。数字化治理以简约的符码为中心,以数字化的方式来描述、理解和支配复杂的社会事实,建构了高度形式化、标准化、集中化和虚拟化的新秩序。特别是,数字化治理可以通过全面而彻底的“以数驭物”,最终实现轻灵而快捷的“以数治城”。超大规模城市是高度密集的社会空间,具有实现全面数字化的便利条件,比如密集的资源要素降低了数字化技术的单位成本等,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巨大的试验场。
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全覆盖的监测、无限制的联通、不间断的交互、可视化的呈现以及智能化的应用,进一步加快了城市运行的速度、密度和强度,形成了更加复杂多变的治理情境,但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数字化技术长驱直入,覆盖到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全面感知和运算城市空间中的人、财、物、事、行等要素及其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以及如何去做好,也就更好地重构城市治理的新秩序。这不仅是重新定义、测算和调整社会事实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指不断地优化城市治理的方法、过程及其结果。
数字化驱动城市治理的未来前景
从互联网+政务服务到“城市大脑”,再到智慧城市,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形成了显著的治理效能,也形成了诸多具有典型性的治理实践。探索超大规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更需要建立和推进更为系统化的数字化方案,系统解决城市的善治难题。
目前来看,城市数据资源的采集、开发和利用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数据壁垒严格、数据格式不一致、数据整合困难等。更为重要的是,针对整体化管理缺乏现代化平台、部门决策缺少支撑、部门合作缺乏协同、数据应用难等痛点问题,必须通过打通数据接口,开发新的数据形式,建立全域块数据等综合性数据,实现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数字素养,真正做到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依数据创新。但要解决技术及其应用上的问题,还必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不断积累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效能。
最后,超大规模城市包罗万象,光怪陆离,各种要素高度密集,流动性大,差异性也很大,尤其是普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城市的规模既是巨大的负担,也是显著的优势。超大规模城市资源要素密度很高,相关人财物等条件相对完备,具有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良好优势。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技术时代城市发展的巅峰对决,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高度和未来。超大规模城市数字化转型顺应了数字技术发展的趋势,正在成为重塑城市未来的历史契机。这不仅决定了城市治理现代化何去何从,也更深刻地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