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俞俊利、邓玉玲、李超、王亚星:“营商环境再出发”,推动疫后经济恢复的新思路
Release time:2020-02-27 11:16:00
作者俞俊利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邓玉玲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期刊编辑部编辑、李超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亚星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原文刊于凤凰网。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大量企业节后正常生产复工面临窘境,给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根据995家中小企业调研数据显示,85.01%的企业账上资金余额最多只能维持三个月;29.58%的企业预计此次疫情导致全年营业收入的降幅超过50%。如何更好的挽救这些陷于危局中的中小企业,推动他们在疫后良性自救值得深入研究。为了“稳经济、利民生、复信心”,2月19日上海公布了《上海市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即营商环境改革3.0版方案),推出36条举措,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政府服务促进疫后经济恢复的新思路。
01 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困难
从数据上来看,占我国中小企业主体的民营企业用40%的银行贷款,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然而在经济长期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积贫积弱”的状况长期存在,并且始终充斥着各种危机。一方面,国家开始大力采取去产能、调结构、降杠杆等举措,导致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股权质押风险以及税收社保强征的多重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领导能力、人才队伍、资本实力和技术储备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均处于相对劣势,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在全球产业链下游,以生产利润水平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艰难维持生存。此次疫情带来的复工复产难,将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已有订单无法按时交付或无法继续承接产业链上游的订单任务而丧失原有的市场份额,最终导致在全球产业链上黯然出局。
02 财政刺激政策对于实体经济复苏很难做到标本兼治
目前各级针对疫情的直接影响,参照SARS疫后和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工具和应急预案,出台了不少财政刺激政策和计划,这些拟采取的经济复苏措施大多以减税、减费、减息、补贴等为主,这些政策措施就短期而言都是必要、关键且急迫的,其必将一定程度上缓解现金流不足等当下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急迫难题。但从中长期而言,其亦或带来财政体系赤字上升、金融系统流动性泛滥,房地产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境内外资本逐利下的虚体繁荣等不良后果。但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绝非仅仅账面流动资金短缺等表面危机,只有助力企业发展获取更具优势的综合生产成本、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保障才能帮助企业在疫后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自我修复完成自救,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脚跟重获优势。
03企业兴则经济强,疫后“营商环境再出发”凸显重要性
2017年国务院在经济改革中引入“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改革理念,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营商环境是企业全生命周期中一切要素综合而成的动态体系,涵盖了影响企业活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环境质量等各方面要素。从企业发展规律来看要拯救企业困局,恢复中国经济,务必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政府服务+企业自救”相结合,通过“营商环境再出发”,彻底改变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难题,达到标本兼治的最优效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能够充分认清“营商环境再出发”的重要性,坚决贯彻以政府服务促进企业自救进而提升中国经济整体抗压能力的新思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弘扬“营商环境再出发”口号不是另辟蹊径而是继续长征,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的策略。
04疫后“营商环境再出发”的重点举措
科学评估企业损失,区分类别精准施策。结合疫情影响对不同行业企业的营商环境真实需求进行精准分类,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时找准“牛鼻子”,打造更加“法治化、市场化、服务化”的营商环境软实力。针对疫情影响实际,科学调整GDP指标。以政府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来平滑市场和经济波动,合理应对GDP增长预期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快速恢复。以更为“开放、透明、友好”的营商环境来对冲PHEIC带来的潜在经贸影响。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恢复国内外投资者(企业家)信心,最大限度吸引有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