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文汇报】新动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发布时间:2018-03-28点击次数:5657
分享到: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表明,新旧动能转化正在加速,“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人力资本与新动能之间还需要中间环节

 

那么,我们怎样来培育新主体,生成和集聚新动能呢?区别于以往创业创新人才主要是移民,当下在全球范围内,创业创新的新主体都是指人才,即人力资本,他们来自于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大学。创业创新人才经历了从主体外生型到主体内生型的转换。创新创业主体的转变,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教育在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出来。教育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成为中长期增长动力的来源,还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着中国能否有自己的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中国人力资本和创业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所以,教育体制改革应当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重点。或者说,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体制改革本来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意义上的,他们与新动能之间还需要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生成新动能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是一种崭新的创新范式。与此前的机械式、靶向式和精准式创新范式不同,这种范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如果将之前的创新范式比作目标明确的“市场”或“工厂”,那么,创新生态这种范式就是众多“物种”杂居,有可能产生新“物种”的“雨林”。在“雨林型”创新生态中,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就会在一定的概率下产生。创新生态的质量往往就是由这个概率的高低体现出来的。怎样才能提高创新生态的质量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新生态中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两位在硅谷从事风险投资多年的投资家认为,凡是与创新有关的地方,市场都是非常低效的。这个观点会令许多人震惊。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认为政府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创新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一般思维中所认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在改革和创新紧密结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新空间:集聚科创资源和新兴产业的地方

 

科创资源,以及由科创资源投入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有着强烈的集聚特征。我们将集聚科创资源和新兴产业的地方称为新空间。经验表明,科技创新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集聚于交通便利、气候环境宜人的海湾地区。湾区现在是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的代名词,是新经济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策源地或集聚地的代名词。湾区经济是从一个或若干个增长极开始,从“点”到“带”到“片”而形成的。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中国政府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即将完成编制,将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集聚新动能为特征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展城市群有着多重效应:通过拓展新空间,解决中心城市“城市病”和过度拥挤的问题;通过在更大范围集聚和辐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资源,有助于营造更加优化的产业创新生态,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同时,延伸产业链的上下游,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性;通过整合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放松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使要素流动和配置更加合理,例如,减少土地低效开发、提升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这种城市化发展方式将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带来更大的民生福祉。

 

通过新主体、新生态和新空间,生成并集聚新动能,逐步完成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新动能就将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原文链接:2018.03.24文汇报 新动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作者简介

http://ciug.sjtu.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71127095913238.png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关注的学科领域是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服务经济与贸易。出版有《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走进公共社会》《谁来关注利益失衡》《美国病,中国病》等专著点击查看教师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