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体】马卫红 | 城市生命体:建设还是生长?
发布时间:2020-06-01点击次数:4368
分享到:

城市生命体:建设还是生长?

马卫红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编者按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围绕“城市生命体”的内涵解读、治理挑战与治理路径等重要问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城市治理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探索与争鸣》等期刊联合学术支持的“城市生命体——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方法”网络学术研讨会于4月11日在线上召开。日前,研究院编辑整理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形成观点,在公众号和网站陆续分享。本文为第八篇。

 

这个题目我谈城市生命体的“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思路。我常想,学术研究的价值是什么?学者的角色又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学者的任务不是要去设计什么,我们的价值在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认识能够焕发无限的可能性,让实践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我认为就可以了。我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来阐述我今天的发言。

 

01基本概念

首先来谈谈两个基本概念:城市是什么?生命体又是什么?在讲“城市生命体”的时候,基本概念要搞清楚。对于生命体大家比较有共识,前面几位讲的比较多,就不做过多讨论了。对于理解生命体,更加重要的是这几个关键词,即复杂性、自适应能力以及生命体的生长和衰退。对于城市来讲,我们当然希望它能周而复始,不要衰退。

 

至于城市,大家的理解就不一定相同了。那怎么样去理解城市呢?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现在对于城市的很多研究都很少去讨论城市的含义是什么,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现象去理解的,也就是把它看作一个地理位置,即便把它当作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去阐述的时候,大多也是从空间现象而言。实际上,从这次我们经历的疫情大事件中城市人们的各种反应,以及我长期以来对于城市和基层治理研究的思考,我认为如果要更好地把握城市,需要从时间维度去考虑,城市更多地体现为时间现象。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它代表了我们整个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发展过程,后文还有一些相关的阐述会讲到,即怎么样去理解这次疫情引起的我们对于城市时间维度的思考。

 

我是基于第二种认识,即从时间角度去理解城市的。两种对城市概念的不同认识给我们形成的城市镜像是不一样的。如果从空间角度去看,我们更多地会注意城市的物理性;如果从时间角度去看,我们更多地会注意城市的社会性,即城市是人们聚集和互动的场所。不论城市建设也好,还是城市管理也好,都应该从时间角度或者基于城市是人们的聚集和互动这样一个本质定义去思考它,包括城市生命体,还有以往我们谈到的城市治理以及城市管理。

 

02 基本问题

第二点,基本问题——城市生命体的目的是什么?城市生命体我们到底希望它怎么样,它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这几个关键词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我们希望城市生命体有活力,同时有序且可持续。它有活力可持续的动力哪里来?佃利老师也提到了简.雅各布斯的观点,我这里引用的是另一句话“当且仅当每个人都在创造城市的时候,城市才有能力为每个人提供一些东西”。我比较喜欢这个观点,它展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稳健结构的形成,是可持续动力的来源。

 

03基本思路

第三点,基本思路。城市生命体如何可能?到底是理性设计它还是由它内生性生长出来?可能我们需要结合这次疫情思考城市生命体到底是建设的还是生长的,哪个才是长久之计。通过对全球疫情发展的观察以及各种反应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从今天所讨论的城市议题而言,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权力的失效,当然这是就它的决策有效性而言的,不论美国、英国、意大利还是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所做出的决策有效性都非常有限。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了个体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变化,以及由此主导的行为选择,个体意识的彰显,这对我们建设城市非常有启发。不论是中国的城市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城市,这次疫情启示我们,城市是一个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动态过程。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公权力决策有效性与个体行动呼应的问题。

 

就城市生命体的几个特征来讲,我最看重的是自适应能力尤其是习总书记讲我们要思考城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怎么样既节约成本,同时做到有效,我认为城市生命体的自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就城市生命体的自适应能力而言,我们缺失了什么?我认为缺失之处在于我们现在更多地还是站在现代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今的中国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叠加,我们很少去考虑后现代性对我们的管理带来的冲击,尤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知识、信息和权力这几个关键词。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管理将是更加重要的。这里的管理不是管制,而是与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方式。制度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实践,是个人、群体在实践当中形成的选择结果,制度不完全是设计出来的,它同时也是社会选择的反映。管理更多地是微观层面的一种运行,是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这种情况下,组织就非常重要,包括组织的多元化和复合性。目前的城市管理中,我们对于组织是一贯保持警惕的,但其实组织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不稳定。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都知道城市的核心是人,但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是因为有了城市才有人,还是因为人们聚合、活动、交易久了才有城市并且促进城市的生长?不同的认识主宰着不同的城市生命体生成道路,我认为要以城市自适应能力的生长为基础,理性设计与建设只是助推,不能夸大了理性忽视了自然内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