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体】容志 | 辩证思维与城市生命共同体治理
发布时间:2020-05-31点击次数:5374
分享到:

辩证思维与城市生命共同体治理

容志

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者按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围绕“城市生命体”的内涵解读、治理挑战与治理路径等重要问题,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城市治理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探索与争鸣》等期刊联合学术支持的“城市生命体——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方法”网络学术研讨会于4月11日在线上召开。日前,研究院编辑整理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形成观点,在公众号和网站陆续分享。本文为第七篇。

 

关于城市生命体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如何理解城市生命体;

第二,中国传统的辨证施治思想;

第三,传统思想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01如何理解城市生命体

首先,如何理解城市生命体。关于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问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前面几位专家梳理了其中的重要的理论图景。还有一个思路是从总书记的论述来理解。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是第一次提“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谈生态环境问题时,总书记提到过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他非常明确地将山水林湖田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他讲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所以,山水林湖田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共同体,它们是有生命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治理必须要做出调整。从政策角度看,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后来大家知道,国家成立了一个专业的自然资源部来统筹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对山水林湖田进行统一保护和统一修复。

 

以这个做类比更有益于我们理解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城市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复杂多样性。现代城市是一个多种主体、多种要素高度聚集的巨系统,这些要素之间还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性正是多样性的体现。二是整体联系性。如同山水林湖田这个比喻一样,共同体内的各种要素有序排列、相互联系、共生依存。这是生命体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城市,不能简单进行所谓的“功能划分”,因为不同要素和组织之间可能有着复杂的关联性。比如,城市大了人就会多,管理者就会考虑城市的人口承载力问题,甚至决定通过政策让一部分群体离开城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简单的人口调控实际上会割裂不同人群在城市里的共生依存关系。管理者们常常挂在口边的话是“我们需要人才”。但什么是人才?如果持机械的观点,我们会认为人才就是有着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人。但若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那些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发挥必要作用,服务城市其他人群的就是人才。对从事高端产业的人群而言,家里的保姆对他们而言就必不可少,保姆也是人才。这恰好说明城市中不同群体、不同要素之间是共生依存的关系。三是内在规律性。城市生命体内各种要素具有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会形成一种内在机制。《美国大城市死与生》启发我们思考:为什么要格外重视小规模、逐渐性的更新?因为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城市共同体的复杂样性和内在规律性,当我们粗暴地改造城市时就可能破坏其内在机制。所以我们会看到,新建设的城市区域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老百姓生活起来就不方便,各种零散、生活性服务跟不上。四是周期变化性。城市的各种要素是动态调整、流动变迁的。城市从整体上不会消失或者灭亡,但是城市内某些要素或者局部会不断变化与调整。

 

02中国传统的“辨证施治”思想

其次,沿着这个思路,我想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思想。如果“治理”的对象是生命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体并有效维护生命体有序运转?当一个城市出现问题时,我们怎样像呵护一个生命体来呵护它?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辨证施治”包括两个部分:“辨证”与“施治”,这也是传统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生命的基本原则。从“辨证”的角度来看,传统医学非常重视“证”,因为“病”是表征,而“病”背后存在着“证”。“证”是传统医学对病理的一种概括性认识,包括病变的部位等。所以传统医学认为“证”比“病”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在诊疗过程中,传统医学特别强调“辨证”,实际上是指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施治”是根据病症的结果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当“证”不同时治疗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治疗方式也可能会不同。所以传统医学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概念。“病”只是表象,相同的“病”可能有着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也可能有相同的“证”。例如感冒的症状是咳嗽、发热、流鼻涕,但表象背后可能存在不同的“证”,所以感冒分成风寒型、风热型。这意味着有时看似相同的症状可能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使不同的病表象不同,但很可能存在相同的“证”和机理,所以会采取相同的施治方法。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多用普遍联系、有机统一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及其运行,要敬畏城市的鲜活主体——人民。在审视城市出现的问题时,不宜就事论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需要梳理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追根溯源,辨证施治。从我们身边来看,某条道路可能经常出现违章停车现象,还可能影响交通秩序。但所谓“治理”就是不要一罚了之、一拍了之,而是要研究为什么经常违章停车。一看,发现原来旁边是医院,送医的车辆无法停,只能违章停靠了。那么,除了严格执法以外,还要想办法解决人们看病就医的停车问题。

 

03传统思想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最后,维持城市生命体的有序运转和健康还是要落脚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敬畏城市,要以生命体来看待城市”,这表明现有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还没有真正体现治理的思想,也没有真正融入对于生命体的准确理解,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割裂了许多内在的关系,包括党与政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等。比如,对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我们容易将政府看成城市的主体,把社会看作管理对象,倒置了两者的关系。对于城市与城市的关系,我们很容易犯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错误。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基于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来理解城市生命体治理。城市治理应该体现的是整体的视野、顶层的设计、准确的辩证和精细的治理,归根到底是社会治理的四个要求: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源头治理?因为城市治理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要精准辨别城市治理的“证”,对“证”施治。我们之所以强调综合治理,是因为现代城市存在多元主体,大家要共同呵护它的“健康”运转,同时也要强调系统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