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07点击次数:9231
分享到:

3月3日上午,《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下简称《论述摘编》)学习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新建楼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紧扣《论述摘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结合上海实际,理解论述对于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此次座谈会由上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和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承办。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曾峻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参会表示感谢,并表示城市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根本理念是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统筹为纲领,立足上海实际,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韧性的智慧城市,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他指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是中宣部在全国设立的首批研究中心,参会的专家学者都有义务为书写中国城市化的城市治理篇章献计献策,希望大家以后能进一步支持研究中心的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教授章晓懿致辞。她指出学院从2015年起就将城市治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院更是从成立以来便聚焦以上海为主的特大城市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进行持续研究。她期待本次座谈会可以围绕数字化转型、精细化治理等上海城市治理的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入学习和交流,推进城市治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助力国家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以“坚持党的领导,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到上海城市工作各个方面”为题作主题交流。他指出,《论述摘编》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战略家的谋划、设计师的智慧、领航人的风范。上海不仅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而且更应该成为国内城市工作、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排头兵。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从党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领导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海应努力完成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篇章。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东航作书面发言。他认为,“统筹规划”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早在习近平主政福建时就制定了城市发展的“3820”工程,总书记就强调城市发展要着眼长远、要根据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区域特色全面统筹,既实现市域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又要与周边相关城市群进行协作发展。当前,我国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问题进行思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上海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龙头,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城市发展”的生动样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作主题演讲,分享“人民城市人民建和为人民的发展脉络与实践思考”。他指出,城镇化是国家的根本,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城市治理的根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济大学也一直致力于将“人民城市”理念根植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早在1986年,同济大学的金经昌教授便提出“规划和建设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诸大建教授也曾表示,“人民城市”在目标上应该坚持以人民为目标,在内容上应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在路径上应该让人民当家作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更新微基建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城市更新理念。

复旦大学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春奎教授在书面发言中指出,在当今中国,有一个响亮的声音,它对城市的公共管理界实践部门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人民幸福。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是实现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圈。城市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要避免城市病的发生,让城市更好地发挥人民生活幸福的功能,就需要建设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圈,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决策参考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熊竞做主题演讲,结合《论述摘编》的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分享“政区视角下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初步思考”。他将行政区作为上层建筑,城市三大结构作为发展基础,构建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比国际国内城市群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印证了从政区角度统筹城市三大结构的合理性。他表示,城市发挥集聚效应,可能生产不均衡、不充分,甚至不平等的问题,统筹三大结构是牵住了城市全局性工作的牛鼻子,而城市统筹发展的最终归宿还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

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董幼鸿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系统性思考”为题,从人情味、城市特色、城市安全、空间约束性、群众参与度五个层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方面存在问题的论述。他认为这些论述为接下来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思考,为未来的城市治理道路指明了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作线上发言。他梳理了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在统筹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上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表示上海经验有助于城市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党和国家的城市发展工作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上海应更加积极地推动城市的深层次改革,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潘文轩认为,生产是生活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生态价值转化为技术价值的渠道;生态是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需要生态的持续支持;生活是生产和生态的落脚点和归宿,这些都要以构建适度宜居的生活空间为目的。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从具体措施来说,要控制城市的开发程度,划定城市开发的边界,促进城市绿色低碳的发展;针对住房困难要完善租购并购的制度;同时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推动生活性的服务多样化的发展、品质化地升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双聘研究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超大城市治理思想已经呼之欲出,理念上是全生命周期,路径上是走符合超大城市规律和特点的新路子,在做法上面则是统筹各个方面。技术上需要依赖智能化,性质上需要凸显人民性,思路上需要拓展超大城市治理的想象力,扩大社会各个层面的共识,也要放眼看世界,看城市治理各种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吴建南主持此次座谈会并发表总结讲话,并表示《论述摘编》是基于四次城市工作会议经验的改进和完善。他认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中国城市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治理应从规划设计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民的需求,听取人民的建议,增加人民建设城市的参与度。他向与会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期待本次座谈会的成果能为城市治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