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2016年10月11日
民间“法无禁止即自由”,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双创”就将充分地活跃起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将得到转换,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就将合理地建立起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自提出以来,质疑的声音就没有停歇过。因为大家都知道“双创”的成功率很低,(这是常识)所以,不少人对口号中的“大众”、“万众”感到不对劲、不舒服,认为这不是又要搞“群众运动”了吗?民间创业是市场经济的原生态,原始创新是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因此,经济活动本来就是“群众运动”。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特别是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期,这句口号是社会动员的口号,是对“大众”说的,并不是对成功的“小众”——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说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主要有两种可能增加成功者,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员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试错,在成功率为一定的情况下,可能有更多的成功者;二是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和机会,亦即优化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在创业者为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成功率,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者。这里,“双创”环境的改善,生态系统的优化,需要改革的助力。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看法是,但凡政府鼓励创业时,都是经济不太好的时候,这时,政府鼓励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不能否认这种情况以前有过。然而,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今天,如果说鼓励创业还只是权宜之计,那么,可以说,这场伟大实践以失败告终了。但情形恰恰不是如此。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我的理解,要通过由“双创”触动的改革,彻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动力建立在“双创”的基础上。
“双创”提出或引发的改革任务是全方位的,主要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下,这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监管架构和内容的改革,如对国有企业(资本)的监管体系和内容,对金融业的监管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本质上都属于政府改革,有着为“双创”创造机会的重要作用;财税制度改革,它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联系紧密。税制改革关系到微观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活力动力,预算改革则事关政府的“钱袋子”,进而与政府职能转变息息相关;以自贸区建设为标志的开放倒逼改革,将通过进一步降低门槛,减少审批,优化监管,为“双创”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并进一步有效提供各种与“双创”相关的公共服务。
关于“双创”,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说法和现象。有人说,创业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市场的行为,政府不必操这么大的心、用这么大的力。这得为政府说两句话。我们现在说的创业是民间创业,不是国家创业,当然不是靠政府亲力亲为。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创业创新需要改革为其扫清障碍,政府要对自己“开刀”,这是政府要操心的事情。在营造“双创”环境和条件方面,政府也还是有一些事情需要做的,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当然要注意把好事做好。
有人看到,居然有长辈掏出养老的钱来帮助儿孙创业,就大肆批评政府,说“这是对中产阶层的最后一次洗劫”。这真是错怪政府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这是中国的少数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亲情文化”过度发酵了,以至于置常识于不顾,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为儿孙的创业承担“无限责任”。尽管这是很个案的现象,但还是要呼吁,“双创”要去找创投基金,好的创业项目也一定能够找到创投的投资。政府在推动组建各种类型的创投基金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中国目前还有大量阻碍供给侧动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尤其是阻碍创业创新、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所以,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和产生供给侧动力,即来自“双创”的,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动力。这就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看似很简单,但难度很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必须寄希望于大众的力量,通过广泛的“双创”实践,倒逼政府自身的改革,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土壤和体制。既作为发展动力,也作为改革动力的“双创”,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由此,能够改变过去很长时期以来,中国改革中出现的“南橘北枳”现象。进而,民间“法无禁止即自由”,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双创”就将充分地活跃起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将得到转换,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就将合理地建立起来。这些都是“双创”这场改革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的根本性的变化。
原文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6-10/11/content_1044366.htm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
研究领域:服务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