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城市,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确立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目标及七大重点任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如何从建设城市文明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推进上海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本报约请陈杰教授进行研讨交流。
距离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过去十年,这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为城市工作明确了清晰的时空坐标。如何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陈杰:要从严肃审视“三个关键期”着眼:首先,当前是我国从享受城镇化高速推进红利到适应城镇化中低速前行的关键期。从城镇化率来看,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前的十年(2004—2014),我国城镇化正处于高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93%,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但2015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86%,年均增加1.07个百分点,降速十分明显。尤其2020年以来,年均城镇人口净增量只有1185万人,相比2010年代年均接近2400万人的水平,下降幅度十分巨大。这显示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见顶。对于已经习惯30多年快速城镇化红利的我国城市经济系统,城镇化速度短时间内的降档,会有一个阵痛期。
其次,当前是我国城市经济系统从享受空间扩张红利转向适应空间锁定的关键期。2015年的前十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4.97%,2015年以来的年均增速大幅降为2.05%,说明城市边界扩张明显趋缓。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2011年首次突破4万平方公里,仅用了4年,就在2015年一举跨越了5万平方公里,但到2021年才突破6万平方公里,并且近年来增幅很小,显示我国城市空间规模也正在趋于稳定。我国城市经济系统长期从城市空间高速扩张中获利巨大,面对城市空间锁量的到来,需要有一个适应期。
第三,当前是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第四次城市工作会议以来的十年,我国城市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增量日益减少,人口和城市建成用地“双达峰”日益逼近,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基本消失。在这些发展要素资源的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倒逼之下,未来我国城市发展方式必须加快从粗放式走向内涵式,发展动能必须加快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转换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不是靠归大堆、摊大饼,要看内涵式发展”。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于城市建设目标有了新表述,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三个目标相比,新目标更加丰富全面,如何理解背后的深意?
陈杰:这种扩展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城市建设要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国的城市经济建设已经明确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以创新为第一引擎,为此把创新放首位,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而对美丽的提出和重视,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更好践行“两山理念”,并增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文明是城市软实力,关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城市共同体的凝聚力来源,影响一个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一个城市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通过创建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文明来体现。
其次,是更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建设创新城市,需要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城市以人为中心,自然要求城市中不仅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宜居美丽韧性智慧化的人居环境,还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就要求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三个目标的增设,也可以看作是人民城市理念下时刻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而不断增长的内在特质。
第三,是更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的共同富裕需要不断通过创新提升生产力。可持续的共同富裕要求生态健康、环境可持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富足的共同富裕自然要给予城市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同时,引导共同富裕价值观内化到每个市民的城市文明建设,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当前,上海正积极推动从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坚持以文化服务城市建设全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陈杰:走出一条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中国式城市文明建设”路径,上海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通过共塑城市精神内核来推进“以文化人”。通过培育城市精神标识,在民生服务、公共建筑、历史风貌、影视语言、商铺招牌、公文风格等各处城市细节中彰显。其次,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推进“以文惠民”。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建设“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社区,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发展全民文化共享平台,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第三,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设计理念来推进“以文润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的理念和古今中外兼望的视野,在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中强化海派文化传承,打造有鲜明特色的海派街区、海派建筑、海派公园和海派文化品牌活动,做好依托“一江一河”的场景化海派文化体验。第四,通过打造文化产业新动能来推动“以文兴业”。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发掘和引进的力度,联合多主体多种形式共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和创新投入方式、融资支持方法,加快发展具有龙头引领作用、产业链长的创业设计产业,激活城市IP,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
陈杰教授表示:城市文明是城市软实力,关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城市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要通过创建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文明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