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院银幕数量,上海排名全球第一,北京排名全球第二;论4G+5G移动基站数量,北京排第一,上海排第二。这是7日在沪发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透露的。
来自中美两国高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各种统计标准,收集统一口径的全球数据,对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了评价探索。此次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旧金山、北京、洛杉矶、上海、首尔、柏林。
【10项一级指标中上海有5项前十】
经过实证调研和专家会议讨论,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与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教授G.Thomas Goodnight为首的项目组,选取所有数据均来源政府官方网站、城市文化年鉴,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
在10项一级指标中,上海有5项指标名列前十。文化旅游方面,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东京、巴黎;公共文化参与方面,上海排名第四,仅次于纽约、巴黎、北京;文化教育方面,上海排名第八;互联网发展方面,上海排名第七;公共文化供给方面,上海排名第十。
数字化、移动化时代,文化基建也高度互联网化。北京和上海目前拥有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无线网络覆盖、移动媒体普及率等指标都居于前列。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了超过71万座5G基站。而据三大通信运营商整体规划,在2021年全国将建成超过130万座5G基站,成为全球5G网络商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而在线下,中国影院银幕数量正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2年突破1万,达到13118张;2018年突破6万,达到60079张;2019年更是逼近7万,为69787张。“看电影已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文化活动,相信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中国影业将凤凰涅槃,迎来发展巅峰。”徐剑教授表示。
【与国际名都存在人均指标差距】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在“吃喝玩乐”等市场消费性指标上提升明显,尤其是咖啡馆和茶馆总数量已居世界第一,餐馆总数量则居世界第二,各地美食汇聚于此,形成上海独特的海纳百川美食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化大都市的上海等城市,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名都还存在人均指标差距。比如,每百万人餐馆和酒吧数量方面,东京位列世界第一,上海第四,北京第六。同样,上海尽管拥有全球第二的影院银幕总数,但人均之后,平均到每百万人口的影院数量只有全球第28了。
一级指标“公共文化设施”方面,不论是每百万人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数量,或是每百万人剧院、音乐厅数量,还是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日内瓦都是排名全球第一。徐剑表示,日内瓦仅约18万人口,却以适合居住著称,包括红十字会总部在内的众多国际租住和办事处都驻扎于此,堪称“最小的国际名城”,其较小规模的人口数量使得城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的占有量超过其他体量超大型的城市,成为这一分类指标中得分最高者。
还有一个一级指标“文化教育”方面,纽约在国际学生数量上也排名世界第一,其后北京排在第15,上海第20,广州第30。徐剑认为,教育国际化也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特征,纽约高校坚持开放教育理念,通过拓展国际招生渠道,建设海外教学中心,打造全球课程体系等举措,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前列。比如,纽约大学2018年成为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美国高校。
【城市核心识别系统:“魔幻之都”】
当然,徐剑教授指出,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应跨越以西方为中心的束缚,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容纳全球主要文化形态下的世界城市。也就是说,作为整体、统一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体系是全球城市普遍适用的文化发展评价范式,而作为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则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形态、文化机制。
和“纽伦东巴”等著名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范围的城市核心识别系统尚未建立。对其他全球城市已经领先的文化产业类别,后来居上非常困难。要想弯道超车,只有在未来的新兴领域抢先布局,成为领跑者。徐剑认为,上海已在网络内容产业取得了竞争优势,这一领域不仅是上海核心文化产业培育的最佳突破口,而且也呼应“魔幻之都”的全球城市文化核心识别。
此外,顶级全球城市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超级文化地标,这不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间载体,还是全球民众对城市的认知符号。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区域相比,上海现阶段缺少功能性的超级文化地标。在已形成的外滩等文化地标区域,游客更多选择以建筑景观为背景进行拍照,而缺少可参与的实质性文化活动。
徐剑建议,在外滩已成为全球民众对上海文化想象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实现空间延伸,依托网络内容产业发展,把45公里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上海的超级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