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角】:长三角一体化实践开展与理论总结,不仅需要立足区域特色,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就此议题,凝聚海外学者智慧,形成此《海外视角》系列,以咨共飨。
【海外视角】第四期 专家:
治理有别于行政管理,强调多方主体的有效协作、多种治理工具的应用和多维目标的平衡。从城市治理的角度而言,城市是人口和活动在特定空间的集聚。因为集聚,城市往往表现为多种社会经济问题的集中,比如交通、环境、和社会矛盾等;但在另一方面,集聚也促成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的产生,因为城市是多元的、宽容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源泉。从城市治理视角,看地方财政的多元互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政府间财政关系、地方政府与个人互动、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协作。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部分。在纵向方面,美国实践和研究的总体态势是“央退地进”,不少事权从联邦向州和地方政府转移。然而,在特定的领域,比如福利、教育、公交等,都有不同的政策安排,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相关的讨论,传统上有“财政分权”的概念,但目前应该更重视的,是不同政策领域里对央地财政关系的实证分析。在横向方面,美国各地方政府间存在着竞争、相互学习或协作现象。相比而言,中国地方政府之间有更多的统筹和协调机制,应当发挥我们在组织上的制度优势,促进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财政协同发展。
在财政上的地方政府与个人互动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政府通过财税手段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美国城市排水系统的传统做法,是通过房地产税的划拨来修建和维护地下管网。近几十年来,不少城市开始实施专款专用的“雨洪收费”。计费根据特定公式,以宅基地对城市雨洪设施的压力(不透水的硬地面积和排水污染状况等)而定高低。此外,如果宅基地设有能蓄水的雨水花园等设施,可以替城市分担更多排水压力,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另一种是财税决策的分散化。美国很多地方缺钱发展交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众对增加税收有抵触。一些城市针对特定交通和其他设施举行了市民公决,在选票上明确新增税费的用途,让大家直接投票决定是否征收。这些公决的通过率相当高,说明民众并不是真正反对税收,他们反对是看不到用途的税收。
有关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协作,举三个例子。一是PPP,公私合营伙伴,或者中国所说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政府跟社会部门协作以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机制,是介于传统式政府运作和私有化之间的“灰空间”。具体而言有很多种不同的合约安排,风险分担不同,成本和效益也不同。二是溢价归公。溢价归公(value capture)的道理,是基础设施投入很大程度上会带来地价房价的上涨,应该以合适的制度化设计(如房地产税或“增值物业费”等),回收部分溢价,反过来支撑基础设施。三是社区层级的协作。新近的案例之一,是“小区绿色基础设施”(district green infrastructure),通过业主自愿集资,建设园林绿化式的雨洪设施,以集中解决社区的排水需求。
专家简介
赵志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汉弗瑞公共事务学院,任职公共和非盈利组织管理格罗斯家族讲席教授(Gross Family Professor of Public & Nonprofit Management),并担任Masterof Public Policy(MPP)的项目主任。赵教授专注于公共预算、公共财政、公共财务管理等领域,重点研究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在持续的财政约束下如何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筹措资金。他在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经济学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四十多篇论文,涉及地方政府税收改革、财政能力、资本预算、债务管理、基础设施融资新模式等研究主题。近些年,他主持了美国交通部、明州州议会、明州交通部和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等组织的多项研究项目,重点分析探讨美国交通财政的前沿课题、以及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他还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州长联合会(NGA)、全美州议员联合会(NCSL)、马里兰州政府等机构提供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咨询服务。2017年,他在汉弗瑞公共事务学院里创办了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院(Institute for Urban & Regional Infrastructure Finance),致力于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相关研究。赵教授积极活跃于国际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学界。2013年,他当选为美国预算和财务管理协会(ABFM)的15位执行委员之一。2016年,他当选为美国公共管理学会(ASPA)中国公共管理分会的候任会长,并于2018-2019担任会长。2018年,他当选为美国公共管理学会(ASPA)全国理事会的七个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