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陈宪 | 长三角与粤港澳异同中的“看点”
发布时间:2019-06-28点击次数:6159
分享到:

笔者陈宪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眼下,长三角和粤港澳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大热点地区。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异同时,笔者产生了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


作为行政地理概念的长三角和粤港澳,客观上存在诸多差异。长三角35.9万平方公里,粤港澳5.6万平方公里,前者是后者的6.4倍;长三角总人口2.2亿,粤港澳7100万,前者是后者的3.1倍;2018年,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21万多亿元,粤港澳近11万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弱;2018年,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GDP83871元,粤9市115742元,长三角是粤9市的72%;2018年,长三角人均GDP最高的无锡是最低的阜阳的8.07倍,“粤9市”最高的深圳为最低的肇庆的3.56倍。这些数据表明,由于长三角和粤港澳的面积相差甚大,所以,就经济活动的密度和均衡度而言,前者远低于后者。但这个差距不是主观因素所致。如果将粤港澳中的粤9市改为粤,即广东省,或者说,回到长三角最初的15个城市,二者的密度和均衡度就会比较接近。

由此告诉我们,在讨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时,要界定现实的空间范围,否则就会发生“鸡和鸭说”的尴尬情境;要关注在一体化中具有实质意义的概念,如都市圈、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生态和产业链等,而不是浮光掠影,过度地务虚。

粤港澳是“一国两制”,长三角是一种制度,这是这两个地区另一个客观差异。“一国两制”意味着粤港澳内部存在制度差异。当然,差异会产生互斥,也会产生互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互补是主旋律,将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专家认为,保持“一国两制”背景下三个税区、三种法律和三种货币的体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潜力、动力和特色所在。仅仅是可能产生的学习效应,其作用就难以估量。粤港澳天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在世界上很难看到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工业与商贸中心、娱乐中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创新中心的势能。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香港与深圳,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就有着很大的互补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要求,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长三角一体化是在一种制度的前提下推进的,其表现出来的突出优势是效率更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历时近两年,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算起,也就半年时间,已经在政治局会议通过审议。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经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成为“三省一市”提出各自的需求,讨论谋划最基层、最基础的合作意向,围绕能干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来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的常设机构。今年初,上海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在沪苏浙交界区域(上海的青浦、浙江的嘉善和江苏的吴江),将发挥一体化各种政策措施先行先试的积极作用。上海市领导认为,“上海对外开放,浦东新区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是重要载体;对内开放,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一直缺少一个核心承载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补上了这个‘缺’。它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一道,将有力带动上海一东一西‘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对外、对内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做强上海更好为全国服务的大平台。”另一个具有长三角一体化实质推进的举措是,建设并形成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G60科创走廊将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粤港澳和长三角的制度差异,意味着两地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在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成为对内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可以在地方试点的,进行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标杆、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对此,长三角和粤港澳理当争先,义不容辞。

粤港澳和长三角共同承担着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历史使命。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现在同为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五大国家战略中,粤港澳与长三角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那就是,科创资源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格局中,粤港澳和长三角共同承担着这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进而成为世界级的两大城市群。

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有着强烈的区域集群特征。这是由创业创新生态、新兴产业生态需要人才、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进而高度集聚决定的。在美国,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集聚在硅谷、波士顿和圣迭戈等为数不多的地方。中国式创新不仅与此有关,同时又和中国国情和地理特征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东部,尤其是粤港澳和长三角,经济相对发达、创新生态相对优越。这些区域已经出现像上海、深圳、杭州等科创资源集聚、新兴产业发展的城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13日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长三角和粤港澳一样,具备形成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综合条件,完全可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这里,区域集群的基本内容是产业集群,空间形态是都市圈。在这两个方面,长三角和粤港澳都在进行积极的规划,并全力推进发展。


(本文是陈宪教授根据6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 · 城市治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