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上观新闻】总理为何用“快速崛起”来形容新动能?原来是基于两个重要动向
发布时间:2018-04-08点击次数:6246
分享到: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宪 2018-04-07

摘要: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些年讲的“弯道超车”,供给端的“弯道超车”强劲显现。


https://images.shobserver.com/news/690_390/2018/4/3/3ee3a81d-7e13-4f15-8518-17ab43bb2511.jpg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新动能。他指出:“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解释近些年来新动能的迅速形成,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条件下,笔者试着通过分析供需间出现的一些新动向、新特征,一方面为新动能成长给出一些逻辑上的推理,另一方面,也为实证研究提供观察问题的视角。

 

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的主线。经济学在古典和新古典时期,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基本结论是由“萨伊定律”给出的,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古典和新古典时期,经济学“宏”“微”不分。“萨伊定律”的宏观经济学涵义是,市场自动出清,外部干预是不必要的。“萨伊定律”的微观经济学涵义,实际上是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完成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真谛是,供给创造需求,不是静态的一般均衡意义上的,而是动态的增长动力意义上的。创新过程不断生成“新的组合”,促进“产业突变”和“经济发展”。这些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演化的本质特征。所以,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永动机。

 

对供需关系进行政策性或应用性分析,可能的框架有两个。其一,短期和长期。沿用这个已经比较过时的框架,其结论是,短期需求导向,长期供给(技术)创新。这里,短期和长期不是具体的时间,短期即总供给不变,只有总需求变化;长期是总供给也变化。显然,在技术变革如此密集的年代,这个假设用在政策分析是不合适的。因此,这个框架不适用。其二,市场与企业。这个框架是建立在科斯的企业理论的基础上的,“企业是替代市场而产生的”,二者构成了一对关系。在供需这对基本关系上,需求导向是比较纯粹的市场决定,供给创新则是创业者、企业家不断试错的过程性活动。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的假设下,市场和企业本质上是等同的,但是现实情况是,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的常态。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不仅成为经济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对象,而且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力量。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家主导的供给创新,在供需互动格局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特征:一是供需间对接的精准度提高;二是供需间互动的速度加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关系的平衡状态总体上显著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仍然难以根除“供需错位”的现象。“互联网+”所形成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消费者与制造商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需求与供给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供给满足需求及其变化变得比较顺畅,且交易成本得以有效下降。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正在越来越服务业化,它们再也不是规模化、流水线、集装箱的纯制造业,而是如马云所说,出现了“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它会影响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产业。过去是制造商与消费者的正向链接,现在是消费者与制造商的反向链接。在这一格局性变化的影响下,经济生活中的很多“痛点”,如产能过剩,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间对接状况的改善,发生根本性好转。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正在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经济逐步转变。“新制造”的故事首先出现在服装行业、手机配件和玩具行业等领域,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将出现在更多的领域。借助于互联网的翅膀,一场全方位的产业变革悄然发生了。传统制造业全方位重塑,就意味着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革命性发展,也意味着智能制造业的同时崛起,新的生产工具和装备为全产业融合和升级,提供实现方式和平台。

 

在供需对接更加精准的同时,需求与供给还表现出了快速互动的特征,具体表现是:需求端集中了人均GDP9000多美元(2017年)的近14亿中国人,其中有4亿多购买力较强的中等收入群体;供给端集中了一批成长性良好的互联网公司,它们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集聚并实现大量消费需求,即需求导向,使一批互联网公司的规模急剧扩张;这些公司利用“规模红利”,寻求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模式再造,进而在供给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前些年,有一个“热词”叫“弯道超车”,用来形容互联网公司利用中国巨大的需求规模,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情形。当时就有人指出,我们的“弯道超车”大多在需求端:由于人口规模大,带来了网购和电子商务的巨额销售量。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在今天,这些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硬件制造上均有卓越表现,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前些年讲的“弯道超车”,供给端的“弯道超车”强劲显现。

 

需求创造供给是总量意义上的;供给创造需求是微观创新意义上的。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和智能制造的供给创新是新动能的一个重要解释。过去五年,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能够不断优化升级,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本上得益于在新常态引领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和创新驱动中形成的新动能。数据表明,新旧动能转化正在加速,所以,总理用了“快速崛起”来形容新动能。他在报告中要求,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并且在今后五年,通过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等战略举措,发展壮大新动能。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原文链接:【上观新闻】总理为何用快速崛起来形容新动能?原来是基于两个重要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