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8日【文汇报】。作者: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核心观点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产业、市场和要素融合的过程,将对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阶层流动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相关政策导向,内含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 (城镇)在融合发展中消除瓶颈、补齐短板的意图。因此,如果切实做到规划引领,我国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尽管城市群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但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并付诸实施,是最近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城市群通过拓展和调整区域空间,优化城市化推进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城市群有着多重效应
以城市群的方式推动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今天,既符合城市化发展阶段,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举措。更准确地说,这是将城市化发展阶段与中国国情结合,提出的新的战略性举措。从理论上来讲,以城市群的方式推动城市化,将在较大程度上解决长期以来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中小城市的争论,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群的发展方式,既拓展了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带来发展机会,对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将产生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发展城市群有着多重效应:通过拓展新空间,解决中心城市“城市病”;通过在更大范围集聚和辐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资源,有助于营造更加优化的产业创新生态,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同时,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性;通过整合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放松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使要素流动和配置更加合理,例如,减少土地低效开发、提升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这种城市化发展方式将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带来更大的民生福祉。
中国城市群的两先锋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中国第一个本来意义上的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与上海携手,共同发展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的构想。环杭州湾大湾区,除了上海、杭州和宁波外,苏州、舟山、无锡、嘉兴、绍兴、南通等城市,也在此范围内。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结果导向,就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经济策源地;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将是沪杭甬大湾区的核心优势。杭州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新一代智能化技术的信息产业在杭州已经并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宁波、舟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宁波、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城市都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以后,都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
关键是区域融合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由区域内各城市、各要素的融合程度决定的。融合是指在高水平上的城市协调关系和要素合理配置。融合是通过集聚和辐射实现的。世界三大著名的大湾区城市群,起步于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港口、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同时,产业、资本和市场集聚。当下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资源,关键性前提是人才的集聚和流动 (辐射)。这里的人才是两种类型:创业者、投资人和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这些人才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新创公司 (科创资源),它们以研发新技术为主;投资人为他们提供资本;企业家将成果产业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此,我们看到以下关键性事实:集聚和辐射基础上的融合。或者说,集聚和辐射的现代特征就是融合,也就是在融合中集聚和辐射。
城市群和产业创新生态一样,它们的“命门”都是融合,各种主体和要素的“链式”———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社交链等融合,以及由这些链组成的“网络状”融合。融合在早期以集聚为主,到一定阶段形成辐射,城市群的半径随之逐步扩大。目前,上海各种品牌性科技产业园区,如张江、漕河泾等,在其他城市设立合作开发的科技园、产业园,都是具有体制创新意义的区域融合发展模式。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区域产业、市场和要素融合的过程,将对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阶层流动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相关政策导向,内含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 (城镇)在融合发展中消除瓶颈、补齐短板的意图。因此,如果切实做到规划引领,我国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12/08/content_61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