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徐汇区人大主任陈高宏接受浦东电视台专访,结合浦东开发开放,谈区域开发和城市治理。以下为采访视频、实录:
陈高宏,曾任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兼区委办主任、区府办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区外办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兼文广局长、新闻办主任,徐汇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徐汇区人大主任、党组书记。
当年,浦东新区成立后不久,大规模面向全国招聘,陈高宏就从安徽省蚌埠市应聘到了浦东。当年这首批开发浦东的800名公务员也因此被称为浦东“800壮士”。
采访实录(一)
【导语】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方针,一幕精彩瑰丽的大剧由此在浦东上演。过去的27年,激荡而伟大。经济和社会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使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回望来路,记者采访了当年亲历了新区崛起的第一代建设者,通过梳理“浦东奇迹”的内在逻辑,激发后来者更好地迈上浦东发展的新征程,实现新作为!
【采访】原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浦东“800壮士”之一 陈高宏:我记得我刚来时,有一个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隔壁(同事),他到浦西去办事了,他会给我这样说,今天下午我到上海去,我当时就觉得很纳闷,我说怎么这个地方不是上海吗?噢,其他人说,对,这不是上海,黄浦江对岸是上海。
【正文】大江西岸的浦西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繁华与沧桑。黄浦江东岸却迥然不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当时的俗语。从这张拍摄于1990年的照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一江之隔,沉寂与繁荣的反差却是如此鲜明。
【采访】浦东摄影爱好者 姚建良:浦东和浦西虽然隔了一条江,这条江最宽的地方也不会超过500米,但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这个障碍是很大的。
【正文】而早于浦东开发十年的深圳,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陈高宏看来,深圳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旨在突破计划经济的体制坚冰;而浦东开发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靠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进行的一场攻坚之役。
【采访】原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浦东“800壮士”之一 陈高宏:什么叫攻坚之役呢?就是我们没办法,再做一个一种新的实验,我们必须回头把这个中国计划经济达到极致的这个地方,要把它改变。变成一种市场导向的这样一个改革。
【正文】在开发开放之前,浦东经济总量占上海全市总盘子的比重可谓微不足道。1990年,浦东区域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同年全市是750亿元。
【采访】原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浦东“800壮士”之一 陈高宏:当时的设想就是我们用10年的时间到2000年,我们最好能达到200亿,当时属于雄心壮志,要实现200亿的GDP,那是很大了。实际上到2000年,我们已经达到一千亿了。
【正文】而去年浦东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8000亿元,是浦东开发之初的100多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发展数量上,还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居民朱建才、史正英夫妇原来的老房子,现在是陆家嘴的地标性地段---中心绿地。这组照片,忠实记载着这里从当年的棚户区发展为城市“绿肺”的华丽转身。
【采访】金杨新村居民 史正英:现在是陆家嘴中心绿地的白帐篷,白帐篷下面就是我们家。
【采访】原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浦东“800壮士”之一 陈高宏:我刚来的时候,大家知道我们人均绿地,我们叫0.5平方米,半张报纸,人民日报半张报纸。现在我们是24,直到30这样一个人均绿地了。
【正文】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光要有规模总量,发展质量,还要有相应的辐射能量。在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全球科创中心等多个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的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证照分离改革,就是其中的代表,它把一些行政审批事项改成承诺制,有的直接取消,有的则改为备案,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办证。
【采访】上海梦之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挺:简单的说吧,第一个效率提高了,企业办事更加便捷了,而且企业更加能够感受得到,政府在为民办实事了。
【采访】原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 浦东“800壮士”之一 陈高宏:浦东的开发如果说只是浦东建设得非常漂亮,浦西还是涛声依旧的话,我们不能讲成功了,而我们能够自豪地讲成功,它确实带动和辐射了上海和整个周边的这个领域,另外我们一些改革的经验在全国做了辐射。
【编后】从基础设施到功能开放,从经济建设到社会进步,从政策优惠到制度创新,短短27年,浦东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之路,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是快速城市化、产业市场化、加速国际化的巨变之路。而总结浦东开发开放27年最重要的成果,不是数字,不是形象,而是环境,这才是浦东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自贸区电视台记者:严尔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