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声音
[文汇报]陈宪:抓住机遇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2-23 点击次数:5921
分享到:

来源:文汇报 2017年02月23日

核心观点

人们可以预见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端倪,但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体系绝对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业者、企业家试错为“对”的结果。从新创企业到跨国公司,都是经由创业、内在创新的创业到再创业(并购和重组就是再创业)而成长起来的。中国经济在微观层面正在发生与此相适应的深刻变化

在谈到2017年中国将出现的变化时,有人预言,中国经济将出现微观经济好于宏观经济的新态势。这是一个愿望,也是一个期待。这一预言有着确定的所指,那就是,前些年曾有专家指出并分析中国经济“宏观好于微观”的怪象。宏观经济离不开微观基础,没有好的微观基础,何来好的宏观经济?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下,至少在总量层面,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譬如,在遭遇剧烈的外部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是典型的案例) 后,政府出手干预,以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就会出现宏观数据好看,但企业终因需求不足,而使产出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微观不好的局面。因此,尽管所谓“宏观好于微观”的说法似是而非,但其中表达的意思,我们还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

“双创”为经济中长期动力引来源头活水

期待中国经济“微观好于宏观”,深一步讲,就是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其依据来自哪些方面呢?首先,可以从新常态三个特征的视角进行观察。增长速度已经从过往的高速到目前的中高速,6.5%-7%的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长率比较接近,意味着总供给和总需求大致均衡,结构调整出现比较积极的变化。近年来,服务业增长加速,制造业在内部分化的基础上增速回落。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1.6%,消费和投资的结构逐步回归正常水平,2016年消费占比达到64.6%。在货币政策持续保持稳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双重作用下,增长动力转换初现端倪,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等中长期增长因素开始发力。这些积极变化,将为微观主体提供或创造比较准确的宏观信号、可预期的宏观环境和新的增长动力。

其次,“双创”将重构中国经济的产业基础和微观基础。创业的本质是试错,并行着创业者试错和需求试错。前者试自己或团队是否为“对”的创业者,这个过程又总是与需求试错结合在一起。二者皆为“对”,才算创业初步成功。结果为“对”的创业总有可能孕育新技术或新模式,进而产生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产业。所有这些试错为“对”的创业创新活动集腋成裘,就将对新兴产业乃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新技术能否产生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亦即人们常说的产业化,就是创业者、企业家的需求试错。需求试错在现在的供需格局中,表现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这是因为,现今的供需格局是供给全面过剩,转化潜在需求和发现新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沿着这个简单的逻辑,不难发现,内在创新的创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正是创业者、企业家的不断试错,才在试错为“对”的成功中出现了新兴产业。人们可以预见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端倪,但新兴产业和现代产业体系绝对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业者、企业家试错为“对”的结果。从新创企业到跨国公司,都是经由创业、内在创新的创业到再创业 (并购和重组就是再创业) 而成长起来的。中国经济在微观层面正在发生与此相适应的深刻变化。

再次,“双创”是从微观层面倒逼改革,自下而上地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下而上的事情往往提供或创造来自源头的动力和活力。“双创”就是如此,它不仅在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甚至主流价值观的重塑,引来一股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双创”倒逼的改革,微观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往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很重要,这固然是对的,但民营企业、创业者的新创企业也并不必然就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普惠的、正常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健康的市场主体。形成能够使企业都成为合格市场主体的环境,或者说生态系统,与“双创”息息相关。

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综上,不难看出,要使中国经济“微观好于宏观”的期待成为现实,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中国目前还有大量阻碍供给侧动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尤其是阻碍创业创新、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所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和产生供给侧动力,即来自“双创”的、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动力。我们寄希望于大众的力量,通过广泛的“双创”实践,倒逼政府自身的改革,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土壤和体制。既作为发展动力,也作为改革动力的“双创”,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未来一个时期,这方面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监管架构和内容的改革,如对国有企业 (资本) 的监管体系和内容,对金融业的监管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本质上都属于政府改革,有着为“双创”创造机会的重要作用。财税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行政体制改革联系紧密。税制改革关系到微观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活力动力,预算改革则事关政府的“钱袋子”,进而与政府职能转变息息相关。金融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脱实向虚”问题,让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创业创新服务。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标志的开放倒逼改革,将通过进一步降低门槛,减少审批,优化监管,为“双创”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并进一步有效提供各种与“双创”相关的公共服务。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

研究领域:服务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